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筲箕灣變遷】漁民居地變「食街」 東大街揚名全港

2017-06-27
■林心艭〞F大街店舖以前主要賣漁業用具(左),後來漁業式微,新增人口湧入,才開始變成「食街」。香港文匯報記者聶曉輝  攝■林心艭〞F大街店舖以前主要賣漁業用具(左),後來漁業式微,新增人口湧入,才開始變成「食街」。香港文匯報記者聶曉輝 攝

筲箕灣東大街近年被譽為「食街」,從街頭到街尾,由正餐、甜品到小食一應俱全,原來昔日的筲箕灣曾是香港漁民的主要聚居地,經過上世紀90年代填海後,新一批居民遷入,才發展出今天東大街的繁華。當區議員林心曮出,筲箕灣多水上人居住,東大街的店舖以售賣漁民用品為主,隨茪W世紀90年代末期愛秩序灣填海工程完成,原北角h居民獲遷置至愛東h及愛蝶灣,帶動區內人流和日常消費,食肆愈開愈多,口碑一傳十、十傳百,加上傳媒多番報道,「食街」之名便不脛而走。

以魚蛋粉聞名的王林記,於上世紀70年代起在筲箕灣山頭木屋區經營,80年代木屋區拆卸,隨即搬到東大街開舖,是街上少數僅存的老店。王林記負責人王炎興指出,以往未填海時,東大街對出一帶建有大量排屋,但上年紀70年代經歷火災後便遭徙置,近年愛東h入伙後,帶旺街上食肆和商舖,「食街」之名傳出後,更不時有本地遊客跨區到來「覓食」。

貴租趕絕小舖 漁港之貌褪色

東大街興旺的背後,樓價與租金亦隨之飛升。王炎興表示,東大街地舖的月租已高達6萬至7萬元,不少食肆都在貴租下結業,「新舖開一兩年便轉手,好多食肆都經營不足十年。」

隨茼a區經濟發展,舊日漁港之貌也被日漸洗去,「金華街以前好多魚賣,迫住條路,現在關於海的東西,好像漁船、漁具,都幾乎消失了。」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林心曮出,筲箕灣的社區設施於過去十多年得到顯著改善,例如加闊東大街一帶行人路、將金華街一帶的排檔搬入舖並改善了消防設施,近年則有明華大廈重建工程,未來更會在譚公廟旁興建廣場,以補東區公共場所的不足。■香港文匯報記者 岑志剛、聶曉輝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