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十八區.20年之東區篇】廿載添磚加瓦 東區富足繁榮

2017-06-27
■香港北角英皇道的舊皇都戲院,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戰後戲院建築。 資料圖片■香港北角英皇道的舊皇都戲院,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戰後戲院建築。 資料圖片

全港最多中產居住 生活所需一應俱全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岑志剛)東區由多個小區組成,由整條英皇道再向東伸延的一條主幹道貫穿,加上東區走廊及港鐵港島線,交通可謂四通八達。隨茼^歸以來的不斷發展,例如屹立區內逾半個世紀的廉租屋h北角h拆卸重建,區內新式住宅、大型商場、甲級商廈、酒店、醫院應有盡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一應俱全,是港人理想的居住地區,樓價亦屢創新高。由上世紀90年代初期起服務東區的東區區議員王國興表示,回歸以來東區的最大變化是不少屋h拆卸重建,更加繁榮。

東區由北角、o魚涌、筲箕灣及柴灣4個分區組成,人口接近60萬,早於宋朝時便有人聚居,北角及o魚涌的大量人口祖籍是來自福建,柴灣及筲箕灣則有部分閩系漁民及福建籍移民。

根據香港大學於2012年初一項調查,全港最多百萬富翁的地區便是港島東區,該區亦是全港最多中產人口的地區。

收入差異極大 公屋注勞動力

北角及o魚涌是傳統地段最貴的市區住宅區之一,尤其太古一帶的私樓太古城、康怡花園與1987年人伙的居屋康山花園,樓價更是「高處未算高」。不過,筲箕灣及柴灣卻合共有約40條公營屋h,令東區內部收入差異極大。公屋也為東區注入了草根勞動力,使東區中產人口可以享受價格更低廉的服務。

提到東區歷史,不得不提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後併入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50年代發展的北角h,當時是香港最大型的住宅項目,主要為小康家庭提供優質居所,h內設升降機、社區禮堂、商店、巴士總站、郵政局及碼頭,是香港公共房屋首次出現的「 小社區」。

另外,由於北角h是香港罕有於海邊興建之公營房屋,加上地處市中心,一度成為低收入家庭中的「豪宅」。(見另稿)

1991年起於北角h毗鄰和富中心當議員的王國興,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當時北角h儼然一個小社區並充滿人情味。

他續說,附近春秧街及馬寶道的小販擺滿整條街,後來成功協助他們搬上市政街市,當中經歷了一段很長的過程。

他指出,北角早年許多上海人居住,「六七十年代不少內地人來港並在北角買樓,落地生根,令北角有『小福建』之稱。」

遇北角h拆卸 舊街坊齊搬家

其後因為重建,北角h於2003年拆卸,大部分居民遷往筲箕灣愛秩序灣。

與北角h一同搬遷的,還有現任愛秩序灣區議員顏尊廉。他指出,當初政府計劃清拆北角h,正好碰上愛東h完工,遂於2001年用作接收北角h居民,「這是比較好的做法,類似原區安置,始終老街坊們有感情,大家一起搬來,可見回舊街坊,會比較愉快。」

他憶述,搬遷初期愛秩序灣缺乏社區設施,沒有街市和公園,位置較為僻靜,也不及北角h多公共空間和交通便利,居民都不太習慣,「以前北角h對正東區走廊,居民習慣嘈吵,這邊環境比較靜,好唔習慣。」後來隨荍韟h人口遷入,增建泳池和圖書館,社區設施漸見完善。

王國興指出,回歸以來東區的最大變化是更加繁榮,人口急增,「不少屋h均拆卸重建,愛秩序h是由避風塘填出來,希望可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

他續說,區內亦增加了不少康樂設施,例如港島東游泳池及電影資料館等。

電車主要交通 議員盼能保存

王國興並說,電車亦是東區其中一個重要的交通工具,他指電車富特色、便宜、方便,對基層市民尤其重要,希望得以保存下來,亦指隨茠F區走廊日後完成擴建,來往東區至中西區的交通可更便捷。

現為小西灣區議員的他指出,小西灣居民多年來一直希望有港鐵,候任特首林鄭月娥亦曾表示可考慮伸延至小西灣,他希望新一屆政府能得以落實。

回歸20周年在即,王國興指過去20年一直見證東區居民對國家的認同,「東區是當年市區中,最早成立籌備慶祝回歸及國慶等節目的組織,東區各界協會一直大力支持,慶委會於20年前在維園籌備長征火箭展覽,區議會也是大力支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