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十八區.20年之黃大仙篇】村變h載回憶 黃大仙展未來

2017-06-27
■圍封待重建的衙前圍村。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圍封待重建的衙前圍村。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重建保育大磡衙前圍 村民明白「建h可住多齯H」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翁麗娜、實習記者林浩賢)獅子山下的黃大仙區,上世紀曾木屋散落各處、多幢徙置大廈林立。回歸20年後的今天,面貌已大有改變。已清拆的大磡村將發展成鑽石山綜合發展區;衙前圍村的居民亦已於去年全部遷出,將展開重建及保育工程。曾任衙前圍村村長的吳志榮表示,家族世代扎根於此,捨不得鄉土情與鄰里情,但村內樓宇及衛生狀況欠佳,若不重建會有倒塌危險。黃大仙區議會主席李德康表示,希望政府善用土地建屋,助市民安居樂業,社區共享。

黃大仙區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有大批新來港人士湧入,於臨山一帶搭建木屋或鐵皮屋。政府遂於黃大仙祠後劃為竹園徒置區,即如今的竹園北h、竹園南h及黃大仙上h一帶。1962年興建的彩虹h是區內歷史最悠久的公屋,亦是區內五六十年代興建的公屋中,唯一一個未有重建。它最吸引的地方是七彩繽紛的屋h的外觀,近年成為港人和遊客最愛拍攝的香港景點之一。

位於鑽石山與新蒲崗之間的大磡村寮屋區、佔地逾7公頃,於2001年完成清拆,將發展成「鑽石山綜合發展區」,在鄰近未來沙中線的鑽石山站興建7幢公營房屋,提供4,050個單位,當中居屋單位佔920個,估計可容納1.2萬人口,房委會預計最快於2020/21年度入伙。

將建活水公園首座孔廟

房委會亦計劃在項目西面預留1.63萬平方米土地,用作興建活水公園,並將大磡村具代表性的前皇家空軍飛機庫、機槍堡及影星喬宏故居石寓重置於公園內,以不同的保育方式表達其相關歷史背景。東面則預留1.5萬平方米,用作興建本港首座孔廟。

逾三百年歷史的衙前圍村於去年正式畫上句號。吳志榮回憶昔日鄰舍間和睦相處、夜不閉戶的情況,「舊日村民一起種菜煮飯,閒時會聚集『打紙牌』。」

如今衙前圍村已圍上鐵絲網,吳志榮只能相約舊人相聚茶樓,但心中仍記掛吳氏多代人的家。

吳志榮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村屋破落是不爭事實,村內因缺乏渠道無法興建廁所,「要不跑到村外公廁,要不在家方便,然後自行倒夜香。」昔日有人搭建不正規的「巷廁」,衛生情況惡劣,每逢大雨日子,由於村內電線外露易生危險,他指,曾有村民重建搬走後,舊屋馬上抵不住大雨而倒塌。

政府當年擬建東頭h,吳氏宗祠及家族營辦的愛群學校剛好坐落於地盤範圍內。吳志榮憶述,當年為配合市區發展,無條件答應搬移宗祠及愛群學校,只因明白「一個屋h可以畀好多人住」,足以讓他不收分毫賠償。

他認為,若要改善港人生活環境,汰舊換新是在所難免。

老少對重建看法兩極

昔日避過海盜、日軍與大火威脅的衙前圍村,卻難逃時代變遷。吳志榮坦言心情矛盾,「一定有不捨,家族數代都在此長大,但我們無力翻新圍村,唯有交給市建局。」兩代村民對重建持兩極看法,年輕一輩盼收賠償上樓,老一輩放不下鄉土情意結。縱然衙前圍村滿載回憶,人也得展望將來。

區會推動市民所需

黃大仙區議會主席李德康表示,擔任該區區議會主席12年,見證區內變化大,向好發展。他指區議會實權比回歸前多,更能適切推動市民所需,如早前政府向每區撥款1億元的「社區重點項目計劃」,區議會用以擴闊和改善黃大仙廣場,方便市民及團體使用。

他續說,區內人口老化比例高,65歲或以上人士佔整體人口逾70%,位列全港三甲,因此無障礙通道設施的利民措施很重要,與政府開會時,對方亦尊重區議會建議增設的地點。

覆蓋明渠 水質大改善

另外,過往啟德明渠因接駁污水渠,因而發出惡臭,政府早年在一段彩虹道的明渠完成覆蓋工程,令情況得以改善,李德康指,有關措施改善水質,也為恢復渡海泳及維港泳出了一分力。

他又指,由於衙前圍村被破壞情況嚴重,政府已在最大努力下保留7幢建築,在平衡住屋需求及保育下重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