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路地觀察】孩子體弱

2017-07-05

湯禎兆

現在感覺是身邊的孩子常常需要入醫院,不是流感,就是尿道炎或中耳炎。我們這一輩小時候沒有什麼入醫院的回憶。兩名孩子生病也是吃中藥,及在家享受媽媽按摩,有時候聽到他人的孩子入院,非常痛心;近年更多見是一歲以下的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無助及孩子的恐怖。

究竟是醫院太緊張?還是父母太緊張?還是互相影響?和上一輩談起,即使是以西醫方法處理,去到醫院時,多叫你回家浸浴降溫,說入院也沒用。上一代甚至說後來連醫院也不去了,因為他們也是給你藥,然後叫你回家照顧,所以不會晚上慌忙入院,診所醫生也很少叫人住院。

另一原因大概是用藥泛濫,從前只給紓緩徵狀的藥,現在抗生素一包一包地派。早年記得還有不少西醫叫人吃維他命C,多喝水和休息,現在也怕不開藥被人詬病。服得過多,不是變了惡性循環,就是令身體愈來愈弱。我們由孩子去學前興趣班已發現,很多孩子學行時無力,有些甚至三歲也不長頭髮,有些眼袋很大。上幼稚園後更明顯,班裡一定有濕疹患者,有些則是一個月請一次病假的。老師說近幾年敏感很多,不同類型也有。很多孩子不是過瘦,就是胖得鬆弛,這其實都與孩子的吸收有關,亦即脾胃功能。

社會觀念是孩子絕不能生病,一有小毛病,就用藥滅了病徵,完全不讓身體完成病程。社交平台上也常常看到其他父母叫人去看急症,哪怕只是蚊叮起水泡,令新手父母異常緊張。

當然還有保險賠償及住院優惠等,也可能是社會因素。宏觀一點去看,我主觀感覺是現在的孩子未必比從前有更好條件:頻繁的疫苗時間表、無線Wi-Fi、高齡產婦、母親懷孕時過度忙碌、基因改造食物、環境污染等,令現在孩子更體弱。當然還有家庭生活裡缺少運動和戶外活動,孩子也過早接觸電子產品。

要逆轉,只要做好以上所說的相反,就能看到孩子的健康日漸進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