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張仕珍 西安報道)政協第十一屆陝西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上月底在西安召開,會議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專題議政協商。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陝西將在提高供給質量、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着力,並將集中培育10萬名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職業化。
集中培育10萬新型職業農民
近年來,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陝西省農業發展生產體系趨於優化,經營體系不斷健全,產業體系加快建立,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基礎保障能力增強。未來,陝西省將立足三產融合,催生新型業態,並將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推動產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多功能拓展,實現「農業有效益、農民有業創、農村有活力」。陝西省副省長馮新柱表示,陝西省將創新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深化現代種業體制改革,並培育10萬名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從業主體職業化。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陝西省政協主席韓勇稱,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時期「三農」工作重大創新,是各級組織落實中央「三農」決策部署的政治責任。
韓勇強調,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壯大特色產業,培育農業優勢品牌,提高供給質量效益;要培育新型業態,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推進外向型農業發展;要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搭建農業信息化平台,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增強農業科技支撐;同時,要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
他並希望全省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積極探索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法和路徑,發揮調研協商作用,匯聚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