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98年初當選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常委宋傳傑就以勤懇履職、敢於諫言、善於建言被人熟知,20年300多件提案便是最好的註解。多年來,他為城市的生態環保和交通擁堵奔走呼籲,秉承一顆「初心」,公心無畏。在今年山東省兩會上,宋傳傑直言:「不到20年的時間,山東消失的自然濕地已接近四成,形勢相當嚴峻。」近日,他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濕地作為「地球之腎」,其保護應該早日提上日程。■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丁春麗 山東報道
以青島的母親河膠州灣為例,平均每年減少1,300公頃。大量的濕地被破壞,也給數以萬計的野生鳥類遷徙帶來了滅頂之災。山東的「濕地」有着成為「失地」的危險,膠州灣在哭泣,黃河入海口在哭泣,渤海灘塗在哭泣......宋傳傑說,濕地保護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緊急地步,卻還有很多人在打濕地的「主意」。
在2016年山東省兩會上,宋傳傑以青島、東營、濰坊三地濕地保護工作中的問題為線索提交提案,並被評為當年的重點提案,他還邀請多位委員「回訪」濕地,走訪濕地保護相關部門。宋傳傑表示,目前他已聯名29名委員(含16名常委)組織閉會期間的濕地調查,此次調查面積進一步擴大,覆蓋山東省幾千塊濕地,從更高的角度推進濕地的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宋傳傑每年的提案少則七八件,多則一二十件,20年來,提案數量已有三百餘件,每年的山東兩會上都有宋傳傑的「聲音」。雖然他的提案關注領域廣泛,但對生態環境以及新能源領域的關注是這20年始終不變的主題。
向風電污染說「不」
一次去內蒙古旅遊拍照時,宋傳傑發現風力發電的風車下面草的顏色和高度明顯不同。此後,他就專門留意風電項目對環境的影響。
煙台市長島縣1998年建成了山東省第一處陸上風電場,宋傳傑調研發現,風電導致長島本地鳥類減少、候鳥遷徙路線變更,進而導致該縣諸島嶼上的樹木因病蟲害死亡的現象。通過幾年的調研,他逐步認識到風電項目實際上對動植物生態有嚴重的、隱含的破壞和污染,而這種破壞和污染是要五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逐步顯現。
「發電機如果建立在種植業資源豐富的地方,可能帶來的後果就比較嚴重。」宋傳傑在2015年提交提案,及時為山東省發改委調整新能源發展規劃建言。目前,該省新增的風力發電項目多改在了沿海灘塗地區。「這雖然影響了一些地方和企業拉動經濟和獲得國家政策補貼的『好處』,但對於保護全省的生態鏈環境卻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覺得很值。」宋傳傑說。
莫讓報廢電池「圍城」
隨着電子設備更新頻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大功率動力電池驅動設備的不斷增多,大量的廢舊電池越來越多。廢舊電池中含有數量不等的錳、鉛、汞、鋅等重金屬,被遺棄後會逐漸滲入水體和土壤,日積月累就會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電池的污染隱患一直存在,只是不像霧霾一樣,問題還沒有集中爆發。未來五至八年後,將會出現一個廢舊電池報廢的高峰。如果不未雨綢繆,就會面臨電池圍城的可怕局面。」宋傳傑建議抓緊立法,以健全的法律法規保障廢舊電池的回收、利用、處置。
同時,從現在起強力支持廢舊電池回收的基礎技術研究和工程、量產工藝的研究,為大規模商業回收進行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