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邢台新河縣西流鄉東董村內馬路兩側,塗刷着一幅幅描述蒙古族民俗風情和歷史事件的壁畫,幾乎沒人會將這個地處冀南平原的小村莊和蒙古族聯繫起來。這個村裡90%以上的人都姓脫,祖先自蒙古族的元末丞相脫脫而始,其後裔延續20餘世,有近700年歷史,村內保存着明初以來完整的脫氏家譜。 ■新華社
「每年都有全球各地的人來東董村認宗,我們還成立了『脫姓網』,將全國各地脫姓的人在網絡上聯繫起來。」52歲的村民脫保運說。
史料記載,脫脫(1314年-1355年),元朝末期政治家、軍事家。元末皇帝聽信讒言,怕脫脫丞相權力過重,以「老師費財」為名在軍中削其官爵。新河縣檔案館的資料顯示,隨後脫脫流徙雲南,被毒死。他的三個兒子逃到新河,又從新河分手,只有三公子留下隱居,改名為周彬。
東董村村委會委員脫秋國說,根據村裡口耳相傳的說法,明朝建立後也很尊崇脫脫,所以周彬後代又改回脫姓,世代繁衍,迄今已近700年。
為保護文物 只記錄23世
「每逢族中男丁去世,後人就把他的名字記到脫姓家譜上。上世紀80年代,為了保護文物,我們達成共識,以後去世之人不再寫進祖傳家譜而另記新家譜,所以祖傳家譜上只記錄了23世。每年除夕下午,村民將祖傳家譜懸掛於村中央的『元脫丞相家祠』正堂,全村人都來祭拜先祖,緬懷去世的親人。」脫秋國說。
在東董村東北方向,有一片以脫脫衣冠塚為代表的古墓葬群。村民說,「祖領孫葬倒下穴」葬法是最明顯的蒙古族下葬特徵,即以南為前、北為後,自塋地(墓地)南部開始,依照輩分依次排列向後(北)葬法,俗說:「爺爺在前,領着子孫們向前走」,這與周圍其他漢族村埋葬禮儀正好相反。
《脫氏家譜》的蒐集編撰者脫炳勳說:「我們與周圍的漢族群眾相處融洽,幾百年來都非常愉快地生活在一起,互幫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