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翠袖乾坤】雖死猶生

2017-07-18

伍淑賢

一行禪師在新書The Art of Living-- Peace and Freedom in the Here and Now提到一事:有次在荷蘭,記者問他:「你死前還有什麼未了的事想做嗎?」禪師一聽就知道她不認識他的教義,不知怎樣回答,只好望茼o微笑。

禪師當然不會沒事想做,關鍵是記者的問法。禪師不覺得死前有什麼特別想做,因他(或任何人)根本不會死,而他想做的事,幾十年來一直在做。不會死,不是因為有長生藥,而是他相信每個人跟眾生以至整個宇宙,都共同存在(inter-being)。

現代人非常強調的獨立個體存在,只是一時表象,眾生的存在其實與自己不可分割。用英語表達的話,不用we are而用we inter-are,就是 inter-being 的變奏。

禪師相信能量不死。一般人認知裡的出生和死亡,只是宇宙長河的一剎那現象,實情是人在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後,其能量早已~古存在,只是以不同方式顯現而已。所以我們的父母祖父母以至無數祖上,雖已死,也同時活在我們身上;到我們死後,也會活於我們的子女、學生、或任何跟我們接觸過、受過我們影響的人身上。任何個體,必留下不可磨滅的足跡。所以我們愈活得有智慧,對宇宙的貢獻愈大。正是雖死猶生。

既然生命永不終結,若我們又能珍惜此刻,每一剎那都努力實踐志業,那荷蘭記者的問題便不成立,只好微笑以對。禪師以推動正念(mindfulness)和活在當下為本,以正念呼吸、步行為修行方式,讓人們從我執、死亡和疏離恐懼中走出來,找回內心平靜和活力。想想也是,我們短短一生,有多少時間是無謂地花在討厭別人、以至打擊競爭對手上面?一想到人人能量不滅,我們怎樣孜孜也只是枉作小人,便可放下。

聽過某法師講印度古時的四階段人生規劃,很有意思。當百歲計,頭廿五年學習,廿五至五十歲專注在家生活,如工作、婚姻和養兒育女,五十至七十五歲,便可離開在家生活,專注修煉,七十五歲後,以餘生弘法。

這是多豁達開朗的人生觀!真正不知老為何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