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陳美齡出版她第89本著作《人生的38個啓示》,這是她的個人自傳。人生中場剛開始便寫自傳,有點令人意外。正如她自己說,本來人生接近終點才會寫自傳,或者當事人去世後,由其他人執筆,但後來想到,中場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或許對未來更有好處,美齡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盼,至少出書出到第100本。
陳美齡是教育學博士,又修讀兒童心理,因為把三個兒子送進了史丹福大學,去年著書《50個教育法》熱爆,她已成為眾人眼中的教育家,她與內地家長分享對孩子「十不做」,我們當然樂於聆聽。
美齡的教育法,對孩子不能打、不能喝罵是起碼的;不能向孩子撒謊;遇上孩子每事問,不能說孩子「你好煩」,要耐心聆聽,即管沒時間,也要讚賞問得好;甚至孩子不聽教,只能不停講道理,更不可以說「阿爸咁辛苦賺錢養你」,因為你做了某些事,才把孩子領到這世界;甚至「做朋友」也不可以,朋友平起平坐,父母的心態要比做朋友更謙卑,需要無條件為孩子付出愛......說到這裡,在場的父母忍不住插口,如此多的禁條,豈不慘過做「奴隸」?新一代年輕的父母,自身受的都是高等教育,他們信奉愛的啓發,做孩子的「奴隸」並不抗拒。很多場合,不難見到年輕父母在孩子耳邊唸「道德經」,重複又重複。祖父母輩經歷的「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全部收檔,惟有跟着低聲下氣做孫兒的「奴隸」。
一位兒科醫生對「十不做」教育法有不同看法,看症經常接觸父母和孩子,一些慣做「兒皇帝」的孩子,不知道做錯事要付出代價,兩歲做錯事撒野,三歲不順意打父母,他認為教孩子不能光憑講道理,要有適當懲罰。
上一代的傳統教育法,「十不做」瓣瓣都做齊,卻又教育出了不少奮鬥成功人士。如果兩種教育法相結合,可能會有更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