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書練
馬來西亞華人雖然不滿政府對華人的忌諱和壓制,但久居此地或土生土長的華人對這塊地方仍然是有感情的,移民離去不是不可以,但這裡畢竟是他們的家,也是他們的根。尤其是從清朝已移居的數代華人,中國,對他們來說,只是遙遠而陌生的祖先,肯定不是祖國。
所以,當地華人不喜歡人們叫他們華僑,因為「僑」有寄居之意,而他們已視馬來西亞為祖國,尤其是年輕一代。曾有到台灣讀大學的大馬華裔學生聽到大學校長在入學典禮上說「歡迎你們回國」時,腦袋一片轟炸:「我不是剛出國嗎?怎麼來台留學變成回國了?」
台灣早年出於「統戰」需要,習慣將所有前來讀書的海外華人統稱為「僑生」,並提供各種優待,但有些大馬青年無法接受這樣的身份界定,寧願放棄僑生優待,而以外籍生身份就讀。他們明白自己有中國人血統,但人對土地的眷戀是與生俱來的,還有生活習慣、相濡以沫的情感。
對土生華人來說,「華僑」這個詞仍帶有對祖先的「國民身份認同」,而他們沒有這樣的共鳴,這有點像愛爾蘭裔美國人,但他們並沒有忘記華裔血緣,因為這裡的華人仍保留着自己有別於主流社會的語言──華語和中華文化或華族文化。
雖然華人在馬來西亞的總人口比例不斷下降,但也約七百四十萬人,乃當地第二大民族,比香港總人口還多。他們主要聚居在首都吉隆坡,以及西馬北部的檳城和南部的新山。由於馬來西亞本來就是多民族國家,建國歷史也不過六十年,而以中國南方人為主的早期華裔移民及其後代覺得他們雖然不是土著,但華族百年來對開發和建立這個國家有貢獻,尤其是經濟建設方面,只是英國當年統治和撤退時,為了討好土著民族,而在憲法上確定對馬來人和土著民族的優先地位,造成之後的種種「不平等」。
正因為受到壓制和排斥,當地華人一方面積極組織社團,爭取利益,另方面努力保留自己的祖先文化──華族文化。我在新山,就參觀了當地的華族歷史文物館,它圖文並茂地記錄了當地華人社團一百六十年的演變,兼及華族文化和華文教育的發展,以及跟其他民族的互動和這個柔佛州首府的滄桑,很值得看看。 (星馬行六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