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香港-
近年消毒濕巾成為市面常見的衛生用品,其即用即棄的特性,加上不需沾水即可達到消毒及清洗的功用,為繁忙人士帶來簡便的清潔模式。消毒濕巾深受家長垂青,不少家長在兒童衛生護理以至清潔兒童用品時大量使用消毒濕巾。然而,消委會對市面發售的消毒濕巾進行檢視,發現不少消毒濕巾未有列明產品成分,除了可能含有對環境有害物質外,更可能含有致敏成分,對使用者健康造成損害。■李啟豪老師 青松侯寶垣中學
【新聞背景】含化學成分 或損害健康
消毒濕巾為了保持濕潤及殺菌功效,往往需要加入酒精及防腐劑等,以抑制真菌和微生物生長。然而,長期使用加入過多化學成分的產品對健康有負面影響。消委會在過去數年分別檢視了市面上44款嬰幼兒專用清潔濕巾及22款濕巾,發現部分產品可能含有工業用酒精成分「異丙醇」。雖然酒精可達到消毒功效,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皮膚失去油脂保護,造成皮膚乾燥及裂口,誘發皮膚炎等問題。儘管部分產品聲稱有潤膚成分,但可能反而加入更多添加化學成分,對皮膚危害更大。
部分濕巾含過敏成分
部分濕巾即使標榜「無酒精」及「無香料」,但仍可能含有一種名為「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簡稱MIT) 的過敏成分,用者可能因此出現過敏反應,導致紅腫、起水泡、皮膚裂開。除此之外,不少消毒濕巾的產品成分只以英文列明,未有中文成分標籤,加上化學成分名稱複雜,導致成分表形同虛設,市民難以了解產品是否安全。
消委會更發現部分產品雖然有「可殺死99.9%細菌、有效殺死大腸桿菌」等字句,但生產商以測試是商業秘密為由,只聲稱產品經過測試,不公開有關測試結果,令消毒濕巾消毒功效成疑。
除了市面發售的消毒濕巾外,不少食肆,例如中式飲宴時,均會提供消毒濕巾予客人抹手,內地中央電視台曾揭發,內地市面上所出售的濕紙巾不少含有低毒性的化學溶劑,香港食肆多從其他地區的廠商進口消毒濕巾,質素良莠不齊,難以保證產品安全無毒。
【小知識】不織布料
不織布料具透氣、輕盈、無毒及價格低廉等特性,用途廣泛。不織布料的原材料可以是植物纖維,亦可能是由聚丙烯(即塑膠)製成的,因此難以界定是否環保。
【小知識】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指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以不損害後代人需求為前瞻的發展模式,同時需要顧及環境、社會及經濟三方面的動態平衡。
【不符可持續發展原則】棄置量驚人 毀排污系統
消毒濕巾除了造成健康風險外,對社會的影響亦不淺。過量使用消毒濕巾,長遠來看,會對垃圾處理造成壓力。有統計指,一位有使用消毒濕巾習慣的家長,每天照顧嬰兒需用10張至20張消毒濕巾,加上日常商戶派發及市民購買的用量,可推算棄置量十分驚人。
更嚴重的是,不少消毒濕巾被棄置在馬桶或街道上,污染物例如油脂等會黏附被棄掉的消毒濕巾,逐漸形成巨型垃圾,阻塞排污系統及污水系統。
即使不少消毒濕巾已加入注意事項,表明產品不可沖入廁內,但市民的習慣及公民意識亦難以改善,令各地政府都束手無策。有報道指,倫敦地下污水系統就積聚逾10噸相關廢物,需要花上數千萬美元清除,可見消毒濕巾對排污系統造成的破壞。
對於消費者而言,長期購買消耗品,亦會增加個人開支,遠較使用其他清潔方式浪費。
除此之外,消毒濕巾更會對環境造成危害。消毒濕巾的主要成分為不織布料,其原材料是塑膠,因此具有不易分解的特質,加上添加了化學成分及作為衛生用品不可回收,即使棄置到堆填區亦要花上數以10年計才能分解,對環境造成破壞。
【普及原因】商家標榜「安全」「衛生」
企業鼓吹
香港市民在經歷「非典型肺炎」後,較以前更注重衛生,經常隨身攜帶消毒產品,政府亦鼓勵市民勤洗手及消毒,由於消毒濕巾利潤較高,而且市民需要經常購買,商家看準時機便大力推銷相關產品,以增加利潤及收入。
商戶在宣傳時更標榜「安全」、「衛生」,並推出「嬰兒消毒濕巾」,將消毒濕巾與保護、嬰兒健康等概念連繫起來,令市民覺得消毒濕巾較一般護理更能保障健康。
除此之外,部分商家更偷換概念,以「紙巾」為名包裝不可分解的塑膠物料。由於產品質地與棉質物料相近,令人誤以為是由可分解的紙張及棉花製成。然而由於消毒濕巾含水量高,若以紙、棉這類有機物製造,會增加細菌滋生機率,因此不太可能利用可分解物料製作。商家藉「紙巾」這名稱誤導消費者,令市民在不知不覺間選購了不符合環保原則的產品。
即棄文化
香港的即棄文化亦是導致消毒濕巾普及的原因。香港人生活繁忙,追求使用方便快捷的產品,例如即棄餐具在本港便十分普及,即使市民知道餐具破壞環境及造成大量垃圾,亦難以改變使用即棄品的習慣。消毒濕巾的便利令市民不知不覺間接受了即棄文化,並融入生活。有組織曾於行山徑進行垃圾調查,在短短3公里的山徑上便發現約100張濕巾,可見在缺乏水源的情況下,不少市民使用消毒濕巾作清潔用途,而非使用可循環再用的物料,如毛巾等。
隨處棄置消毒濕巾更會令消毒濕巾內的化學物及防腐劑滲入土壤及水源,對郊區環境及附近水源造成污染。
家長錯誤認知
家長對衛生觀念的錯誤理解亦造成消毒濕巾被過度應用。不少家長均認為消毒才能徹底清潔,然而有皮膚科醫生指出,皮膚本身已是屏障確保細菌不會輕易入侵體內,反而過多的消毒會令菌種出現抗藥性,令兒童更易染病。
因此建議家長盡量用清水或棉紗替嬰兒清潔,有需要時亦可在乾燥處塗上保濕劑,以隔絕外界對皮膚的刺激。在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才應使用消毒濕巾,而一般情況下應可免則免。家長對「衛生」的錯誤觀念均令消毒濕巾用量大增。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請指出香港市民主要於哪些範疇頻繁使用消毒紙巾?
2. 根據上文,請指出消毒紙巾普及的原因。
3. 請結合個人經驗,提出可讓市民減少使用消毒紙巾的建議。
答題指引
1. 此題同學可從文中總結出答案:香港市民主要在兒童衛生護理、清潔兒童用品、於餐館被派消毒濕巾抹手時、如廁後、登山,以及其他各種缺乏水源和市民認為需要消毒的情況下。
2. 此題同學亦能在文中找到答案:企業鼓吹、即棄文化以及家長的錯誤認知都是導致消毒紙巾普及的原因。
3. 此題為開放題,同學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政府應向市民廣泛宣傳正確的清潔和消毒觀念,並且糾正一些錯誤的觀念,亦可加強監管,減少未有列明產品成分的消毒紙巾在市面流通,以保護消費者。
【延伸閱讀】
1. 《嬰幼兒特集-清潔濕巾反成致敏源頭?》,消費者委員會,2016年5月11日,https://www.consumer.org.hk/ws_chi/news/specials/2016/kids-wet-tissue.html
2. 《個人 、家居與環境衛生守則》,食物及衛生局、衛生署及食物環境衛生署聯合出版,http://www.chp.gov.hk/files/pdf/A_Guide_to_Personal_Home_and_Environmental_Hygiene_Keep_Clean_Be_Healthy_bookle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