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香港-
特區政府在2008年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把合適的歷史建築納入計劃供非牟利團體申請,團體需要在建議書中說明保存歷史建築的方法,財務上的營運方式,以及如何利用建築物向市民推廣文化活動,從而在發展和保育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目前「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已推出5期,前4期共批出15項歷史建築,其中有8個項目已經投入服務。今期通識專題會以舊大埔警署的活化計劃為例,解說非牟利團體如何利用歷史建築回饋社區,在旅遊、文化和環保等範疇開展公眾教育工作。 ■劉彩珊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
【背景】舊警署變學苑 低碳推廣文化
有超過100年歷史的舊大埔警署屬本港一級歷史建築,經特區政府及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合作,活化成綠匯學苑,是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綠匯學苑整個活化工程由2013年動工,為期約兩年,耗資約5,000萬元,連同學苑首兩年的「封頂」營運資金由政府資助,第三年始學苑自負盈虧。
學苑自2015年8月起開始試業,至10月尾已有超過8,000名訪客參觀。相關負責人表示,試業時最受歡迎的是學苑內的餐廳「慧食堂」,餐廳只供應素食,廚師會創作不同菜式吸引客人,另外食材會盡量在本地採購,餐廳旁也有食材園供應自行種植的食材如番茄及木瓜,令遊人一嚐在低碳餐廳用膳。
工作坊識永續生活原則
綠匯學苑也有工作坊供市民參與,參加者從中可體驗食材從農田送到餐桌及廚餘處理等活動,認識永續生活原則。
學苑內更有住宿設施,12間房間可容納24名訪客,市民及團體可以報名參加學苑舉辦的不同類型以環保為主題宿營,也可以預訂入住苑內客房。
由於舊大埔警署是第一所於新界使用的警署,學苑也設介紹警隊和新界居民關係的文物展和免費的導賞團,所有活動都需事前登記。
【小知識】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前4期批出的15項歷史建築
第一期 舊大澳警署、芳園書室、荔枝角醫院、雷生春、北九龍裁判法院、美荷樓
第二期 舊大埔警署、藍屋建築群、石屋
第三期 虎豹別墅、必列啫士街街市 、前粉嶺裁判法院
第四期 書館街12號、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何東夫人醫局
專業人士修復 保存原址樹林
舊大埔警署項目在保育概念中屬於活化再利用一類,負責項目的嘉道理農場修復了舊大埔警署,令警署回復百多年前的原貌,並在警署內設立展館介紹港英時期的歷史。
修復後的警署更名為「綠匯學苑」,為社區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動,包括導賞團、住宿體驗和社區互助工作坊等,達到歷史文化、社區經濟和生態環境各方面的平衡發展。
右表是項目在各個範疇所開展的工作:
範疇 工作內容
歷史建築保育 綠匯學苑聘請專業人士考究舊大埔警署在1899年的原貌,進行了多項的修復工程,包括還原外牆油漆的顏色,移除後來加建但會影響原建築物特色的部分,呈現百多年前的建築風格。
生態保育 計劃保存了原址的古樹名木、樹木以及鷺鳥林,並在鷺鳥的繁殖季節(每年3月至8月) ,於學苑的北面路徑豎立蘆葦屏障作為緩衝區,以減少遊人對野鳥的滋擾。
社區聯繫 一、每年均會舉辦導賞員義工訓練課程,鼓勵公眾參與歷史建築物的保育工作。二、綠匯學苑開設素食餐廳推廣低碳飲食,餐廳的食材大多來自本地或鄰近地區,以減低食物運輸里程,市民可到餐廳嘗試各款低碳健康的菜式。三、除餐廳外,綠匯學苑每逢星期六日均會舉辦各種有關藝術、種植或永續生活的工作坊,推廣環保意念。四、想親身體驗舊大埔警署建築特色的訪客,可預訂房間住宿。
社企模式免淪商業項目
昔日的活化計劃例如尖沙咀前水警總部和灣仔和昌大押,是由商業公司投標出資進行復修和營運,但前者修復後變成1881 Heritage名店林立的商場,後者也改建成貴價餐廳,令保育古蹟淪為商業項目,失去傳承歷史文化的意義,備受外界批評。
另一種活化方式則是由政府斥資復修和營運,例如過百年歷史的西半山甘棠第改建成孫中山紀念館,但紀念館與社區缺乏連繫,參觀的訪客寥寥可數,出現了入不敷支的狀況。
政府資助工程及首兩年開支
針對上述兩類保育方式的缺點,「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對象為非牟利機構,政府會向機構提供一筆過撥款以用於建築物翻新工程的費用,並向建築物收取象徵式租金一元,也會提供上限為500萬元的一筆過撥款,以資助活化後的古建築的首兩年營運開支。
負責營運古建築的機構須以社會企業的方式營運,即是要在財務上自負盈虧,並同時發揮保育的社會功能。故此,參與計劃的機構需要制定合適營運策略,引入商業元素以獲得經常性的收入,亦要善用人力資源,組織義工團隊減省開支,例如活化成功的舊大澳警署和雷生春,分別經營餐廳酒店和醫療中心。
總括而言,活化計劃需要社區的持續參與才能吸引人流,帶動業務、維持收支平衡之餘,也可讓更多市民認識歷史建築和本土文化。
【辭彙鏈接】
保育 conservation
社區歷史 communal history
集體回憶 collective memory
社會企業 social enterprise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小知識】
保育文物的方法有很多種,大致歸納為3大類:
1. 保存(preservation):是指文物建築在外觀及功能上維持原來狀況,以不影響建築物原貌的原則下進行有限度的修復。
2. 活化再利用(revitalization):建築物會被修復及作出適度的保存,而本身的用途將會改變。
3. 重建(rebuild):把原有的文物部分或全部拆卸,另覓地重置,重置時會仿照當其時的建築技術及材料重新建造,令到建築物能夠重現原貌。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內容和目的。
2. 承上題,你認為舊大埔警署的活化達到上述目的嗎?
3. 「以社企營運模式活化歷史建築及古蹟是最好的保育方法。」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答題指引】
1.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把合適的歷史建築納入計劃供非牟利團體申請,團體需要在建議書中說明保存歷史建築的方法、財務上的營運方式,以及如何利用建築物向市民推廣文化活動,從而在發展和保育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目前「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已推出5期。
2. 綠匯學苑的餐廳「慧食堂」令遊人一嚐在低碳餐廳用膳,也有工作坊供市民參與,參加者從中可體驗食材從農田送到餐桌及廚餘處理等活動,認識永續生活原則。學苑內更有住宿設施,市民及團體可以報名參加學苑舉辦的不同類型環保主題宿營。因此我認為學苑做到了平衡發展和保育。
3. 很大程度同意:參與計劃的機構需要制定合適營運策略,引入商業元素以獲得經常性收入,亦要善用人力資源,例如活化成功的舊大澳警署和雷生春,分別經營餐廳酒店和醫療中心,避免了如1881 Heritage淪為商業項目的後果。
很小程度同意:由於對象為非牟利機構,於保育方面並沒有專門技術,可能導致古建築因人流等原因被破壞;政府只會提供上限為500萬元的一筆過撥款,以資助活化後的建築的首兩年營運開支,若經營不善,很可能令建築的發展停下,甚至遭到拆除。
【延伸閱讀】
1. 《香港20歷史建築「活化」煥發新生命》,香港《文匯報》,http://news.wenweipo.com/2017/06/20/IN1706200058.htm
2. 《話你知:百年警署變身文物酒店》,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06/HK1705060004.htm
3. 《港推「活化計劃」保古建築》,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3/25/CH1703250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