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今日香港-
青少年在不同群體中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社會期望將青少年培養成負責任、有承擔的成年人,貢獻社會。當中,履行責任可從「做好自己」開始,繼而擴展至家庭、人際關係、社會、世界等面向。近年的一些調查顯示,香港青年人雖然對政治或經濟環境感到不樂觀,但對個人生活仍然較有信心,並非「只會搗亂的人」。有學者認為,青少年的聲音不能被忽略,政府應設立機制回應年輕人的訴求。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青少年權利舉隅
家庭 父母照顧、私隱受尊重等。
學校 政府提供12年免費教育。
社會 司法保障:社會普遍認為青少年心智未成熟,以較輕的刑責給予改過機會。現行法律下,10歲以下毋須負刑事責任,10歲至14歲被界定為「無能力犯罪」,並專設少年法庭處理10歲至16歲犯案人(謀殺及誤殺除外)。
政治權利:年滿18歲可登記為選民投票。如符合年滿21歲、過去3年通常在港居住並已登記為選民,可參選立法會議員。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有關港青對個人及社會前景看法
表一:青少年眼中各項品格的重要程度
項目 非常重要 重要 不重要及非常不重要 排名
尊重別人 69.7% 28.9% 1.4% 1
有誠信 68.7% 29.6% 1.7% 2
有責任心 60.2% 36.8% 3.0% 3
關懷別人、為他人設想 49.0% 44.9% 6.1% 4
公平待人 45.5% 48.3% 6.2% 5
履行公民責任 24.6% 57.8% 17.6% 6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表二:青年對香港及個人展望
問題 80後評分 90後評分#
是否擔心貧富懸殊繼續惡化 1.69 1.62
是否擔心經濟會被大財團壟斷 1.76 1.63
是否擔心無法保持高度自治 1.83 1.63
是否擔心無法「港人治港」 1.87 1.69
#註:1分最悲觀、4分最樂觀。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表三:青年對前景信心調查
項目 有信心/非常有信心 一半半 無信心/非常無信心
對香港前景 16.1% 58.1% 25.8%
對國家前景 20.6% 56.0% 23.4%
對個人前景 47.3% 41.6% 11.1%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表四:青年關注議題
項目 百分比(可選多於一項)
遏抑租金/樓價 38.7%
多建公屋/居屋 28.0%
提高整體房屋供應 26.1%
物價/交通費太高 24.8%
社會和諧 22.1%
改善貧富不均 18.4%
增加青年上流機會 17.3%
香港「內地化」 17.1%
協助青年就業 17.0%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對香港未來看法
有國際學生組織以問卷訪問近500名本港大專及高中生,發現對10年後本港社會抱有希望的青少年僅半數,持正面想法的受訪青少年,對政制發展抱有希望的不足10%;僅10%人滿意本港廢物管理和低碳生活的表現。
調查也發現,逾50%人認為現今年輕人較10年前有更強的社會影響力,45%人認為加入關注團體,是最能發揮影響力的途徑,21%人則認為是創業。有不少受訪者認為,參與政治及社會活動,才能影響社會。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就資料A,有人認為「香港青少年在各群體中享有的權利並不足夠」,你同意這說法嗎?試加以解釋。
(b)參考資料B和C,香港青年對個人未來的展望與社會的關注議題有什麼關係呢?試舉出3項,並加以說明。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1991年至2015年香港產業分佈變化(按本地就業人數計算)
項目 1991年 2001年 2011年 2015年
第一產業 9% 10% 0% 0%
第二產業 25% 7% 11% 11.3%
第三產業 66% 83% 89% 88.7%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資料B:港青對本港生活意見
全球最大學生組織國際經濟商學學生會訪問了453名18歲至25歲的本港青年,了解他們對香港的教育、經濟、社會和環境各方面表現的看法。
調查顯示,青年普遍認為香港就業出路狹窄,若政府多元地發展各種產業,對香港經濟和個人事業發展都較為有利。
部分受訪青年也認為,貧富懸殊損害社會穩定和公平,尤其基層青年享受資源少,缺乏人際網絡,對自身上流機會感到悲觀。
香港空氣污染嚴重,而且生活環境擠迫,青年多不滿意香港的生活素質,熱愛出境旅遊甚或嚮往移民。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施政報告中「青年發展」摘要
政府重視青年人的發展,致力提供充足和多元的升學和培訓機會,讓青年人裝備自己,擴闊視野,把握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向上流動。
政府開拓多種平台,為不同志向的青年人提供發展機會。過去數年,推出了多項新措施以支持他們多元發展,包括推出「多元卓越獎學金」、「青年生涯規劃活動資助計劃」,大幅增加對青少年制服團體的經常性資助,增撥資源擴大「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和「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等。政府也繼續推行「青年宿舍計劃」,讓部分青年可以有自己的居住空間。
警方將在多方面加強少年警訊及對青少年的工作,包括在八鄉設立少年警訊永久活動中心暨青少年綜合訓練營,服務少年警訊會員、學生、青少年團體、少數族裔人士及耆樂警訊會員。
資料來源:2016年施政報告
【想一想】
(a)參考資料A和B,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香港產業分佈的變化影響了青年人的上流機會」這個說法?試加以解釋。
(b)參考資料C,評論施政報告中的「青年發展」措施能否有助香港青年人未來的生涯規劃?試加以分析。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中學生抑鬱症狀分佈
項目 百分比
無抑鬱 50.1%
輕度抑鬱 30.8%
中度抑鬱 12.8%
嚴重抑鬱 6.3%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原因分析
有學者認為,香港學生患上抑鬱症的問題較為嚴重,患者多受困於過去失敗經驗或着重即時享樂的生活方式,會較傾向以負面方式思考。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要求子女自小參加興趣班、補習班,卻鮮有空間發展自己的興趣,令新一代年輕人壓力增加。
有心理學家的臨床經驗發現,患情緒病個案較5年前增加5%至10%,當中有四分之一是富家子女。富二代面對父母成功,或自我要求更高,容易形成情緒病。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港青「網癮」調查
早前有機構調查指出,本港的「網癮」青少年估計多達7.7萬人。有社工表示,不少青少年經常高估個人的自制能力,欠缺求助動機,染上惡習也不自知。
在網絡新世代,青少年在學習、娛樂及人際關係溝通方面都需要依賴互聯網,單以每天上網的時間作為衡量青少年有否網絡成癮並不能作準,需同時評估上網對學業、社交、人際關係等造成的影響才夠全面。
舉例來說,當家長發現青少年子女因上網而荒廢學業、放棄參與社交活動、減少與家人溝通等情況,便需要正視問題。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就資料A和B,建議學校處理學生精神健康問題的3個方法,並加以解釋。
(b)有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是能幫助青少年脫離網癮的最好方法。你同意這說法嗎?參考資料C,試加以解釋。
【總結】
互聯網世界包羅萬有,青少年透過上網能獲得各類型的資訊,從而滿足個人的好奇心。
然而,部分青少年的自制能力薄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沉迷上網。在現實中欠缺自信、抗逆力低的青少年,希望從網絡遊戲中取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以肯定自我價值,彌補日常生活中的挫敗感。青少年在虛擬世界與網友聊天、玩網絡遊戲,藉此紓減壓力、發洩情緒,並逃避現實生活中的苦悶和煩憂。
故此,學校、家長宜向青少年作出適當指導,培養他們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同時,家長為子女安排適切的課餘活動,幫助他們建立均衡的生活模式,才能有效預防網絡成癮。
【延伸閱讀】
1. 《扶貧力度大 任內預算增71%》,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3/14/HK1703140005.htm
2. 《多元獎學金助巧固球健兒升大》,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6/12/23/HK1612230029.htm
3. 《學生自殺求助升 機構出App助溝通》,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6/25/HK1706250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