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投資理財 > 正文

【理財策劃】小康之家買保險 基本需要為本

2017-09-11

市場上保險產品五花八門,保險公司當然很歡迎客戶買齊全部保險。任何險種,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只要你想買,保險公司都能找精算師算一算,然後給你一份度身訂做的建議書。很多人看着建議書,就像患上選擇困難症一樣,不知道從何入手。保險產品保障的是生老病死,選購時都會小心翼翼,甚至嚴肅起來;而且保險費用每月佔支出的一部分,各位又是否了解自己所選擇的理財產品呢?筆者不時聽到一些常見的查問,希望在此跟各位分享一下。 ■康宏理財服務營銷策略及業務拓展總監 傅惠賢

人壽保險並非人人需要。有一類人是孤家寡人,又不是家中的經濟支柱,萬一遇上什麼意外,家中的經濟狀況基本上不會改變。或者他有家人,但跟家人關係疏離,不想他們得益,這類人就可以不用購買人壽保險。其實人壽保險並非保障自己的理財工具,只是用以保障身邊的人,特別是倚靠你生活的家人。假若你有什麼意外,家人便可能會陷入經濟困境了。

人壽保障買得大賠得大?

有人說:「沒有最多,只有更多!買得大賠得大!」,但專業的經紀會替你計算你的保險需要,由你的負債到現在及預計未來給家人的經濟責任,再到身後的殮葬費支出等等,計算出一個準確的保額出來。事實上,死後那筆保險金,最重要的是用來給家人解決未來幾年的生活危機。有餘錢的朋友買大一點保額正常不過;但手頭太緊連多一點保費都負擔不起的就只可以最低消費入場。筆者個人認為,以今天一個小康之家來說,二三百萬基本保額是個中庸合適的選擇。如果你戶口有三百萬現金,身故後多賠三百萬,擁有三百萬跟擁有六百萬的生活其實差不多;相反,倘若你只有三四十萬有限現金,身故後保險公司賠你家人三百萬元,那三百萬就變得很有意義,絕對能讓家人暫時解決財政困難。

業主宜純人壽定期保險

或者有讀者會有疑問,現在隨便一個物業的負債都比二三百萬多,這個保障額是否真的足夠呢。其實筆者所指的是基本需要的保障,樓市及房貸可升可跌,業主應該考慮以不含儲蓄成分、彈性較大的純人壽定期保險來處理這個風險,否則今天因為買了個千萬物業單位而投保一千萬,明天賣出物業時卻減不了保費。

我打算買一份基本的醫療保險,保險經紀給我一堆數字,重點應該看哪裡?

據筆者了解,香港的私家醫院病房費用及醫生巡房費相若,普通房每天費用由六百多元至一千元左右不等。而一般計劃約有四萬元上限的手術費,對於大部分手術,仍然是足夠的,除非指定醫生;私家醫院最常做的是小型和中型手術,大型和複雜的手術不多,而且手術費最終由負責手術的醫生決定,甚有彈性。遇到濟世為懷的醫生,大手術也可以收中手術價錢;遇到愛財如命的醫生,小手術可以收中手術價錢,結果病人要自掏荷包,筆者也屢見不鮮。

投保人亦可以留意計劃裡是否有「額外醫療保障」的字樣。舉一個例子,例如出院賬單是五萬元,保險公司計算後,決定賠償三萬元,剩下的兩萬元便要自掏荷包。倘若你的醫療保險計劃內有「額外醫療保障80%」,即是保險公司會多支付兩萬元的八成,即是一萬六千元,最後你只需要付餘下的四千元,省卻不少。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新科技帶來新儀器,也同時帶來新價錢。沒有腹腔鏡的年代,做膽囊切除手術十分複雜,病人肚皮要捱上幾吋長的刀傷,留院一至兩星期,出院費用四至五萬元。今天做同樣的手術,肚皮只要開四個小孔,把膽囊取出,留院縮短至兩三天,但費用就升至六、七萬元。以上兩個手術,醫生手術費其實沒有多大改變,多出的兩萬元就是腹腔鏡的費用。倘若有了「額外醫療保障」,超支的部分,有八成由保險公司承擔,那便放心得多了。

保險產品很多人都有購買,但是否買得其所,買得精明就要視乎各位最開初的時候如何選擇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投保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投保決定。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投資者的指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