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全球化-
現時社會資源豐富,卻有不少學生輕生,有意見認為可能與他們抗逆能力低有關。部分青少年被貼上「廢青」、「雙失」等標籤,素有「港孩」之稱,即在父母寵愛下嬌生慣養,導致生活技能、解難能力及抗逆力低。也有人歸咎於功課及課外活動過多,學校競爭激烈,未能有效培養學童的信心。另一方面,教育界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的支援加強,令不少學子得益。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全球化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中學生主要壓力來源
來源 有些困擾 較有困擾 合計
學習 43.5% 26.5% 70.0%
家庭 37.8% 18.2% 56.0%
個人因素 43.1% 11.6% 54.7%
環境 43.7% 9.6% 53.3%
朋友/同學 44.0% 8.8% 52.8%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芬蘭教改促進個人發展轉變7大目標
1. 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能力;
2. 文化、互動與表達能力;
3. 多元識讀;
4. 資訊科技能力;
5. 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
6. 參與、影響和打造可持續未來能力;
7. 思考與學習能力。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各地教育特色舉隅
芬蘭:標榜所有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考試制度規定小學六年級之前沒有淘汰機制,不能以等級或分數評定學生的能力。
高中生上大學必須考試,學生要寫長篇文章表達想法,而不是死記硬背。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將於高中課程推行「主題式學習」,實踐跨學科模式,預算2020年前全面推行。
新加坡:從小營造競爭環境,過往實施「小四分流」制度,即小學四年級開始分班,2008年廢除,避免分班有明顯的標籤效應。2021年,小學離校考試(又稱小六會考)將推行改革,小六會考成績分8個積分等級,取代現有的積分制,以減輕學生的壓力,改變過度重視成績的觀念。
德國:不鼓勵競爭,避免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全國設立不少森林幼稚園,讓孩子在戶外上課,激發想像力和創意。
政府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准考試,以玩樂方式上課。四年級開始有考試,但學校不做成績排名,避免學生比較。德國中學畢業試不是單一考試,它綜合高中最後兩年(共4個學期)不同學科的表現和畢業試成績,全面反映學生的個人興趣。
韓國:高考制度是「一試定生死」,每年11月舉行大學入學試「修學能力測驗」,學生要一口氣考9小時,應考韓、英、數等基礎科目,還有文理科目和第二外語。
2015年提出初中課程實施「無試學期」,減低學生的壓力。
以色列:強調勇於發問,重視訓練思辨,引導孩子發展提問能力,但老師拒絕給予任何「標準答案」。
學生進入大學須通過兩關考試,第一關是考核學術科目,沒有「一試定生死」這回事,因為每年有兩次應考機會;第二關是考驗學生活學活用和綜合能力。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參考資料A,說明香港中學生壓力大的3個原因。
(b)參考資料,世界各地的教育特色有哪些地方值得香港參照?試舉出3項,加以解釋。
今日香港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2016/17年公營主流中小學SEN學生人數
特殊教育需要類別 小學 中學
特殊學習困難(讀寫障礙) 8,860 11,260
智障 670 910
自閉症 5,020 2,800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4,350 5,090
肢體傷殘 110 190
視障 30 80
聽障 300 350
言語障礙 2,520 350
總數 21,860 21,030
資料B:設立「特殊教育法」建議
多個家長團體均認為,要保障SEN學生的權益,必須訂立「特殊教育法」,保障他們獲得平等教育機會和最適切的教育。現今政府持「關懷的心態」推動融合教育,但學生的權益沒完全受法律保障。
根據海外經驗,法例要求為每個SEN學生訂立「個別學習計劃」(IEP),即由入學至離開學校,為學生提供連貫和針對的協助。因為是法律要求,各持份者的權責清晰,例如家長須參與IEP會議。
故此,香港政府須改變思維,勿視「權益」為「福利」。美國沒有所謂特殊學校,但身心礙障人士一旦入讀,校方便有相關團隊協助其融入校園生活。在當地,這不是社會福利,而是公民權利。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支援SEN學生困難
1. 公眾認識不足和歧視
社會上有人稱SEN學生為「身心障礙人士」。有關注特殊教育權益的負責人認為,融合教育的概念正面,但執行上有不少困難。有身心障礙的孩子在主流學校面對不少問題:例如遭同學歧視和欺凌。
近年政府雖然多了宣傳,多了人「知道」SEN學生,但不等於「認識」,仍有不少人誤會SEN學生必定智力較低或有攻擊性,公民教育有待改進。
2. 支援不足
目前政府以資助模式,即按每年學校取錄SEN學生數目及其學習困難程度,向學校提供津貼。
有意見認為,政策上資助學校不得拒收SEN學生,但現實非所有學校都「歡迎」,因為額外資源意味有額外工作。
學校多利用政府津貼購買坊間的外聘服務,但學生真正得到的支援不多,例如言語治療師只是每兩星期至三星期到校一次,每次僅提供半小時治療。學校如何使用津貼的透明度不高,對SEN學生的支援是否到位,一直有疑問。
3. 師資和培訓問題
教師培訓不足是融合教育的一大阻礙。教育局期望至2017年每校接受「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基礎課程的教師比例最少達15%。近年新入職的教師在學院已有基本培訓,部分取錄較多SEN學生的學校的受訓教師比率更高達70%至80%。
不過,相關基礎課程僅30小時,而不同學生需要的幫助各異,部分教師認為「基礎知識」不足以應付實際情況。
課時緊絀、教學和行政工作繁重,亦往往令教師沒時間和動力接受培訓。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根據資料A,描述就讀於主流學校的SEN學生的特點。
(b)「訂立『特殊教育法』能更有效地保障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權益。」你在什麼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試加以解釋。
今日香港+全球化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港人閱讀情況
2014年 2013年
平均閱讀數量 1.7本(上半年) 2本
每周閱讀時間 1.3小時 2小時
親子每周閱讀時間 2.7小時 1.35小時
我的喜「閱」指數(10分滿分) 4.75分 5.1分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各地鼓勵閱讀方法
美國 紐約公共圖書館與地鐵合作,把車廂佈置如圖書館,牆身的書本圖案「暗藏玄機」,可用智能手機下載數十頁內容,供乘客在乘車時閱讀。
台灣 高雄在3個捷運站開設24小時營運、無人管理的自助圖書館,無暇往圖書館的乘客也可方便借閱。
蘇格蘭 2007年起每年2月舉行為期3個月的「一書,一愛丁堡」運動,圖書館、學校及社區中心等有免費書籍任人取閱。
西班牙 每年4月「聖裘帝節」,男生向女生送玫瑰花,女生則以一本書回禮,既浪漫又有文藝氣息。
墨西哥 墨西哥城地鐵職員會向乘客派發書籍,鼓勵乘客坐地鐵時看書,下車時還書便可。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2016年基層學童上網學習情況問卷調查報告》重點
資訊科技已經滲入我們生活各個部分,香港大部分巿民都有機會接觸及使用電腦和互聯網,但不少弱勢社群如基層家庭在資訊科技應用上面對困難,造成「數碼鴻溝」。
.調查訪問了209個基層家庭,共352名基層學童;
.基層學童在網上學習面對三大難題,即「電腦保養與維修」(60.8%)、「支付上網費負擔大」(59.8%),以及「不懂相關電腦知識」(49.8%);
.上網學習支援不足負面影響方面,65.6%基層學童「不能交功課」,57.9%「學習興趣減弱」,59.3%「欠缺信心」;
.10.5%受訪家庭沒有電腦,無法支援學童在家上網學習。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有人認為政府可以通過立法鼓勵閱讀,你認為這種方法可行嗎?參考資料A和B,解釋你的答案。
(b)參考資料C及就你所知,你認為政府可如何幫助基層學童應對「數碼鴻溝」?試舉出3項,解釋你的答案。
【總結】
本港自1970年代起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1997年起推行「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有調查發現,融合教育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完全由前線教育來承擔。環顧全球,教育事務錯綜複雜,芬蘭教育人人稱羨,但近年該國有教育學者警告,這個全球教育典範也出現了問題,課程質素大不如前。因此,芬蘭正計劃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重新設計跨領域式的主題教學,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
【延伸閱讀】
1. 《逾半中學生抑鬱 「三不」可解焦慮》,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8/30/HK1708300023.htm
2. 《無懼實體書陷「寒冬」 90後寫App盼推閱讀風氣》,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7/22/OT1707220006.htm
3. 《「玻璃骨」何卓詠 如願港大讀法律》,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7/29/HK1707290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