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祥洲和張藝蓉,這對夫妻藝術家,在同一屋簷下,一個愛把天文學及宇宙觀融入氣勢磅礴的山水畫中,另一個則愛以工筆畫,繪出細膩而迷人的線條,表現花和蝴蝶之美。雖然呈現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語言,但所表達的仍是對天與地的深層思考。■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圖:主辦方提供
藝倡畫廊現正舉行泰祥洲與張藝蓉的雙人展「齊物於心」,展期由即日起至10月21日。「齊物於心」從莊子的《齊物論》取靈感,道家思想中提到的「天人合一」,提倡「齊物於心」,是次展覽的作品強調自然界的壯觀和優美,兩位畫家希望藉此反映莊子的哲學思想「齊物論」。
泰祥洲:作品展宇宙觀
泰祥洲的作品,如《天星吉石》、《天長地久》及《浩蕩弄雲海》等,展現的都是「天」這個重要的元素,浩瀚的宇宙,艱澀的天文學,是泰祥洲畫作靈感的來源。「人類所有的藝術都和人類認識自然有莫大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所有圖像都是人類在認識自然當中產生的。」泰祥洲對記者說。「我們現在在博物館所看到,不論是東方民族還是西方民族,與天文都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對他而言,人類所認識的時間、四季及節氣,各種不一樣的活動,都與天文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藝術就是在這種活動中產生的,天文學對我的山水畫有很大的影響。」
在是次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泰祥洲不同風格的作品,例如在2014年創作的《屏山懸閣》,畫中所呈現的是較傳統的素材,有屋,有樹,也有高聳入雲的山,靈靜而雅好。而隨後的作品《溪山含霧》,樹木和屋子均不見了,只剩下山,而畫中的山,風格亦明顯改變了,變得更有氣勢,也多了一份虛幻感。而近年的新作,則以「天象」為主軸,繪畫風格比起前期也有了更大的改變。
「我覺得不同時期要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喜歡畫山水畫,一直都是學宋元的山水,雖然學到技術,但感覺還是在複製古人,並沒有新的突破,我想宋代的山水所描述的不只是簡單的水墨,實際上是宋代的宇宙觀,是宋人對宇宙的看法。」和泰祥洲傾談,總是離不開「宇宙」、「太空」這些極具科學元素的名詞,然而,理性的科學和感性的水墨,泰祥洲把兩者結合得恰到好處。
泰祥洲七歲開始跟隨胡公石學習書法,2001年畢業於新西蘭奧克蘭媒體設計學院數碼媒體系,其後從事媒體設計,雖然事業上取得一定成就,但他卻決定再深入鑽研繪畫藝術,終在2012年獲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博士。提到當年讀博士的因由,只因為他的老師、藝術家劉丹的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畫畫?」後來他偶然碰到清華的老師,就問他「人為什麼要畫畫」,「老師說我的問題太複雜了,有興趣就來讀博士吧!」泰祥洲說。「有收穫嗎?」記者問。「當然,那就是影響了我用天文學來解構繪畫。」泰祥洲答。
張藝蓉:花與蝴蝶看內心
看了張藝蓉的每張工筆畫,優雅恬淡的花朵,線條細膩的蝴蝶,記者感覺作品和她的氣質倒有幾分相似。來自陝西的張藝蓉,自幼受父親張修彪的熏陶,自小便開始學習繪畫,於2008年獲北京大學碩士。張藝蓉的細膩筆法,同樣也是深受宋元藝術的影響,尤其是宋代提倡直接觀察自然的傳統技藝。
張藝蓉喜愛畫花,也愛畫蝴蝶,作品《採菊東籬》、《人淡如菊》及《三君子》等,所表現的,是一種超塵脫俗的氣質,寧靜、淡然、與世無爭,是張藝蓉的作品所予人的感覺。為何愛花?「也許就是女性藝術家特別傾情的題材吧。」張藝蓉笑說。除了花朵外,張藝蓉也喜愛畫蝴蝶,小小的蝴蝶,在淡黃色的畫紙上,被放大了很多倍,精緻細膩的線條,彷彿就是一隻活生生的蝴蝶立於畫紙上。
「花和蝴蝶是兩種不同的技法,我把很小的蝴蝶放得特別大,蝴蝶被放大後,予人感覺是十分有力量的,也藉此表現了筆墨技法。」她說。古有「莊周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莊周是蝴蝶,蝴蝶是莊周,世間萬物最後都合而為一,道家思想「天人合一」,提倡「齊物於心」,而張藝蓉畫筆下的花朵和蝴蝶,甚具此哲學意味,正如她所說的:「我希望觀者看到我的作品,能得到片刻寧靜。畫一物,不是一物,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