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暉不僅是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他還有茪什磪褻﹞暵嶽a協會會員、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等多重身份。
憑借自身對剪紙記憶的癡迷和執荂A他用剪紙創作出《清明上河園》、《八十七神仙卷》、《百子圖》等作品,同時,他還在河南開創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帶進大學課堂的先河。■文 /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紅麗
張朝暉是河南開封人,九朝古都的底蘊、數千年文化的熏陶,成就了他身上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從事剪紙20多年了,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剪紙作為一種業餘愛好,從未間斷。」張朝暉說。而實際上,他接受中原民間傳統技藝的熏陶,不止20多年。據他回憶,他本家的一位叔叔是個老師,在教學條件很差的農村,卻有荅擠鞊虼|的情懷,沒有美術教材,他的叔叔就帶蚍鷊R學習的他去臨摹春節時門上的年畫和春聯。「挨家挨戶地臨摹。」張朝暉說。
正是孜孜不倦的臨摹和鑽研,在他內心種下了藝術的種子。由於沒有遇到合適的環境,這顆種子遲遲沒有發芽,直到遇到了剪紙。彷彿是厚積之後的薄發,他把對傳統文化的情感都宣洩在了剪紙上面。
有一年春節,張朝暉與家人一起到陝西省蒲城縣走親戚,那裡家家戶戶都貼年畫和窗花。張朝暉被這些民間剪紙藝術深深地吸引,不顧長途跋涉的疲憊,在冰天雪地裡,讓親戚領茯搨家貼的窗花好看,然後挨個兒臨摹。原本是3天的禮節性探親,不滿12歲的他鬧蚥家人先回,自己在那裡一住就是半個月。這是他平生第一次接觸剪紙。此後,剪紙對張朝暉來說已經不僅是一種愛好,而是一種生活常態。張朝暉說:「我很少參加應酬,業餘時間都用來剪紙。」
雖然還沒有徹底領略剪紙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看茼菑v剪出的已有幾分神韻的作品時,張朝暉嘗到了剪紙的甜頭。然而,隨蚢黻轡了解得越多、思考得越多、剪得越多,他的困惑和迷茫就越多。
剛開始學習剪紙的幾年,隨荌轡手法的熟練,他覺得越剪越容易、越剪越順暢。但進入剪紙自創階段後,他反而覺得越剪越難、越剪越不滿意,並一度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他時常眉頭緊鎖,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一剪就是一整天,仍然剪不出一件滿意的作品。
為了打破瓶頸,他開始四處拜師求學,雲遊四方,西至山西大同、東到山東高密,南到廣東佛山,北至黑龍江海倫,只為博採眾家之長。
後來,中央美院一位老師偶然的一席話讓他豁然開朗:「剪紙是一門大學問,感覺到難說明你的剪紙藝術水準真正提高了,正由一位剪紙匠進步成為一名剪紙藝術家。向你祝賀啊!」這席話就像黑暗中的一絲星光,指引張朝暉衝破陰霾,繼續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
熱愛,是張朝暉堅持剪紙技藝的唯一理由,而且,他不希望他的剪紙技藝市場化或產業化,那樣,會沖淡他的初心。如今,他借助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提供的良好平台,把剪紙技藝帶入了大學課堂,在河南開創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帶進大學課堂的先河。「我希望有朝一日,剪紙藝術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更多的民間傳統技藝成為陽春白雪。」張朝暉說。
目前,他的剪紙作品已經被國外友人帶到海外,走進洛杉磯藝術博物館和尼克松國家圖書館,剪紙這項傳統技藝也越來越為更多人所熟知。
高超技藝叩開大學殿堂
2013年5月18日,河南大學文物館館長把張朝暉的幾十幅作品請進了文物館,專門為其開闢了一個展廳。於是,他的《清明上河圖》、《八十七神仙卷》、《百子圖》等剪紙作品正式與河大師生見面。
參照宋代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張朝暉以傳神的剪法和獨到的技巧,歷經數月精心剪製而成的巨幅長卷《清明上河圖》,規模宏偉、結構嚴密,全圖剪有各類人物684個,大小牲畜96頭,房屋、樓閣122間,各種舟船25艘、車15輛、轎8頂。全卷分郊野、汴河及街市三部分。整幅剪紙,人與物遠近疏密、錯落有致、起伏有節,別有一番神韻。
「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他剪的《百子圖》中,100個天真頑皮的童子構成12幅畫面,表達了人們祈福求子、富足安康的強烈願望。《八十七神仙卷》則是參照唐代吳道子的同名巨作,歷經數月精心剪創而成,作品中,87個人物神態各不相同,衣皺線條宛如游絲,把握了「吳帶當風」的神韻,讓人歎為觀止。
除《八十七神仙卷》外,張朝暉的剪紙作品還有《百菊圖》、《百蝶圖》、《京劇臉譜百圖》、《夜宴圖》等,數不勝數,令人目不暇接。
在堅持中尋求突破
近年,張朝暉在不斷思考、不斷尋求突破。一開始,他熱衷於創作巨幅長卷,但考慮到這類作品多會被博物館、個人收藏,不能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剪紙文化的魅力,於是轉向對單幅、小型作品的創作。但小幅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存在局限。在長期的思考探索中,他開創了一種新的剪紙藝術形式--四條屏,由四幅內容相似、表現形式各異的剪紙作品組合在一起,增加作品整體的藝術感染力。
他創作的《荷塘情趣四條屏》、《四季富貴屏》、《多層山水剪紙四條屏》、《四美屏》等作品涵蓋了花鳥、人物、山水,內容豐富,風格浪漫,開國內外剪紙藝術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