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文華)施政報告推出「基層醫療」新理念,有病毋須次次去急症室,留在社區亦能得到專業醫療護理。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昨日指出,兩年內率先在葵青區設立的「地區康健中心」,主要針對健康人群、高危患病人群及出院後有再入院可能者,在急症室之下的地區層面,新增一層醫療防護網,提供疾病預防宣傳、專職醫療服務,處理非緊急及次緊急個案,長遠希望以「基層醫療」取代急症室,成為市民求醫的第一層防護網。基層團體普遍對措施表示歡迎。
陳肇始在記者會上指出,「地區康健中心」將有3大特點,包括地區為本、醫社合作、公私營並行。中心主力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支援,以政府及社會團體合作參與的模式運作,由政府出資,向非政府組織購買服務,公私營並行。
中心不設醫生,由護士提供身體健康檢查、職業治療、物理治療、視光師或藥物指導等服務。
局方將首先成立由醫管局、衛生署等不同部門同事組成的策劃委員會,再就如何購買服務、運作模式、人手協調等展開具體研究,累積經驗後將逐步在全港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消息人士指,因葵青區議會早於計劃前,已利用政府於2013年提供的1億元撥款與非牟利機構合作,推出多項社區醫療護理服務,區內健康設施、醫療車等設施齊備,最有條件建立首個「地區康健中心」,因此以葵青區作為試點,設立首個「地區康健中心」。
除地區康健中心,施政報告還提出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成員由醫護人員、學者、非政府機構及社區合作夥伴組成,全面檢視現時醫療服務規劃,並制定發展藍圖。委員會將負責擬訂地區醫、社合作模式、篩查及疾病辨識等。
陳肇始以「一條河」類比「基層醫療」理念,指若在上游已做足措施,做好疾病預防宣傳工作,「最先讓上游的居民不跌落水,便能自然減少下游搶救、治療等工作。」她又指,地區康健中心不只是一個提供醫療服務的中心,更是一個網絡,透過網絡凝聚社區、非政府組織、醫療團隊的力量,一同減少疾病。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對政府推「基層醫療」表示歡迎。他指出,所謂基層醫療,一定要設地區服務點鏈接不同服務單位。政府率先在葵青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作聯繫,做法值得認同。
團體認同盼盡早推全港
他希望特區政府盡快公佈具體舉措,如服務安排、服務內容,以及如何同地區持份者、醫療服務機構或專職醫療單位聯繫,如何接觸地區有服務需要的人士等。
彭鴻昌又指,葵青區在地區醫療服務上有經驗,是首個試點地區的最好選擇,但亦可以增多一兩個地區,特別是人口老化嚴重的深水鶠B觀塘、屯門等區,相關地區對基層醫療需求大,值得政府增加試點,若實驗成功希望政府盡早在全港各區推廣。
施政報告還提出政府計劃於明年落實自願醫保計劃,並修訂稅例,為購買巿民提供稅務扣減。陳肇始指出,上屆政府花費很多時間與保險公司、私家醫院就自願醫保作出商討。
她說,在「自願醫保」計劃12項最低要求中,10項已成功達成協議,希望明年推出,而稅務優惠亦將盡快落地,令更多人在私營醫療系統亦能得到完善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