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收藏 > 正文

【放大鏡】曾八支祠:中國孝文化博物館 曾國藩祖孫留墨寶

2017-11-09
■湖南省規模最大的古宗祠建築群-曾八支祠 受訪者提供■湖南省規模最大的古宗祠建築群-曾八支祠 受訪者提供

「在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1座洞口古宗祠中,龍頭宗祠有兩家,一家是『孝』文化的代表曾八支祠,另一家就是『家』文化的代表蕭氏宗祠。」洞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歐陽思雄表示。

洞口縣高沙鎮,這座歷史久遠的古鎮至今仍以地方富庶、商業繁榮、文教昌盛著稱,躋身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行列,洞口宗祠中規模最為宏大的曾八支祠就建在這裡。

曾八支祠始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道光年間因兵災損毀嚴重,同治七年(1868年)進行全面維修,歷時6年完成。修復完成後的曾八支祠佔地13,000平方米,坐東朝西,磚木結構,依次五進規制,成為湖南省內規模最大的古宗祠建築群。

曾氏後人曾傳國一直為保護曾八支祠而四出奔走,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撰寫一幅楹聯,曾傳國精於書法,他寫的字筆力雄健,一望而知功力深厚。曾傳國向記者介紹,歷朝歷代,宗祠進制都有嚴格的要求,各姓宗祠只能修三進,只對「儒家四聖」孔(至聖)、曾(宗聖)、顏(復聖)、孟(亞聖)四姓例外。因而清朝特許曾八支祠增修宗聖閣,以供奉曾氏始祖--孔子的高徒曾參。

同時曾氏一脈,晚清名臣曾國藩祖孫三人都曾在曾八支祠留下墨寶,這在當地傳為佳話。曾傳國告訴記者,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曾國藩高中進士之後,曾慕名到曾八支祠「拜祠」,曾欣然題書匾、聯各一幅。匾題:「派衍資江」,楹聯則云:「資水如帶,鳳嶺如屏,四面盡環淑氣;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可惜,匾聯均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被毀。

同治九年(1870年),高沙曾氏族人專程到江寧禮請曾國藩再寫一匾,曾書寫了「春風沂水」四個大字,該匾現懸掛於祠內。光緒年間,曾氏族人又陸續請得曾國藩子曾紀澤、孫曾廣鈞分別題寫了「一家仁讓」、「同歸於厚」二匾,現懸掛於禮堂和中堂。

曾八支祠不僅是一座宗祠,還是中華孝道文化傳承之地。自1992年起,以原高沙商會會長曾傳國為首的曾氏族人籌集資金,發起了保護曾八支祠行動,並在此基礎上籌辦了全省首家中國孝文化博物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傳國是洞口頗有名氣的商人,但為了保護文化遺產,他毅然脫身商界。1997年,在曾氏族人的支持下,他們在曾八支祠建起了高沙文史博物館,不但對曾八支祠進行了妥善維修,還將瀕臨毀滅的抗日烈士紀念碑、蓼湄中學建校碑、城隍廟、樾蔭亭等文物古蹟的碑刻、石刻予以搶救性保護,集中收藏於曾八支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