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加碼改善渠管 排洪「水」到渠成

2017-11-1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現時全港約有4,100公里的污水及雨水渠,平均使用期已達29年,當中約半數更已使用逾30年,所以渠管進行小型修復及更換工程十分重要。渠務署署長唐嘉鴻指出,渠務署過去一直有定期進行渠管勘查,按需要為渠管進行小型修復,過去5年便為此花掉5億元。他表示,嚴重耗損的渠管或會塌陷引致土壤流失而路陷 ,對交通、環境及公眾安全帶來影響,故渠務署會加大力度,於未來15年每年斥資5億至6億元進行系統性的復修及更換工作,一些原本因資金不足而未能妥善規劃的項目亦得以上馬。

按渠管老化緩急 分階勘查

唐嘉鴻指,為確保渠管正常運作,渠務署一直定期進行渠管勘查,按需要為渠管進行小型修復工程,並於2012年開展了一項研究,為全港雨水渠及污水渠作風險評估,研究長遠更換及修復策略。風險評估原則包括渠管塌陷概率及後果等因素(見表),渠務署會制定老化渠管需要處理的先後緩急,分階段推展全面的渠管勘查工作。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施政綱領上提出分階段安排全面的勘查工作,務求及時識別結構損壞、風險高的老化渠管,並致力推行風險為本的修復老化雨水渠及污水渠工程計劃。唐嘉鴻表示,渠務署將於2017年起的數年內,分階段全面規劃及推展被評為高風險渠管的全港性勘查及修復工程,勘查總長約250公里及修復總長約110公里的渠管,預計未來15年,每年以工務計劃形式推展的工程平均支出約為5億至6億元。

他解釋,修復渠管的預算由每年平均1億元,大幅增加5倍至6倍,除了可採用一些更高科技的機械及更先進的喉管修復方法外,亦可全面規劃一些較複雜的工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