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平民的佳餚

2017-12-04

若 荷

有一種飯菜,我把它稱作「平民的佳餚」。它做起來簡單,吃起來也不麻煩,「寒流雪翻火正紅,下水香鍋面朝天」,就是與它有關的歌謠。

從沂蒙山區出發到煙台,要經過淄博、濰坊。飛馳的轎車,經過陽光的反射,在流動的空氣中通體呈現釉光。燦爛的光線照進來,車內變得暖洋洋的。天氣很好,天空像一面剛剛擦洗過的玻璃,空曠、湛藍,於遼遠的秋天。

走青州,過沂山,清凌凌的彌河告訴我,目的地漸漸近了。

臨近中午,飢腸開始在腹中作響,有人提議停車用餐,大家不約而同想起了「朝天鍋」。既然到了濰坊,路途之中頭一頓午餐自然是要講究些,雖然不至於和許多熱愛旅行的人那樣,一路行走,一路遍尋名吃。都知道,「朝天鍋」是濰坊有名的美食,是濰坊所有菜品的代言菜,美味如斯,當地經營「朝天鍋」的餐館肯定不少。就連身在蒙山的我們,也能經常看到 「濰縣朝天鍋」字樣的招牌。

可是說來說去,「朝天鍋」究竟是怎樣的飯菜,大家竟都沒有嚐過,只是懷茞鬗j的好奇心躍躍欲試。問了三四家餐館,都不曾經營「朝天鍋」。馬路兩側懸掛在餐館門額的招牌上,幾乎清一色寫蚇L雞、炒菜、大^全羊之類的菜品。平常那些專門經營「朝天鍋」的人家,似乎一下子銷聲匿跡,大有相忘江湖的意味。

長途跋涉的奔波,很想找一處安靜的地方落坐,沏上一壺茶,叫幾個好菜,細嚼慢品,以期緩解身心的勞頓,然而這似乎並不能馬上實現願望。一條比較繁華的街道,我們一個招牌一個招牌地尋找,幾乎將整條街走完,這才在小巷末端,找到一家專營「朝天鍋」的飯館,時間已經是下午一點。長方形黑底子的匾額懸掛在正門的上方,一行藍瑩瑩脆生生的字十分好看。幾個人跨門進去,左右打量,急急上前問道:是「朝天鍋」麼?什麼是「朝天鍋」?

在我的想像中,那道菜的加工,一定是在廚房的隱背處。灶間,大火呼呼有聲,燃燒的爐膛上,烹蚖﹞ㄓW來的肉類,加上一些複雜的配料,身穿潔白工作服的廚師在裡面熱火朝天地翻炒。它或煎,或烹,或調,幾道程序下來,色香味俱揮發出來。一切料理完畢,「朝天鍋」方能盛盤,出鍋,由嬌小的服務員小心翼翼地端來。或者不是盛盤,而是口較淺的大鍋,油膩膩、熱騰騰,混合茼蚼輓甇貌漁薿均A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吃肉喝湯。那吃相不矜持,很霸氣,邊吃邊發出滿足的聲音......

誰知老闆娘揮手一指,原來在不大的房間內,一張配菜櫃子的旁邊,立茪@口圓桶狀的大鐵鍋,難道這就是我們尋找半天的「朝天鍋」?只見這鍋沒有蓋,鍋口朝天,裡面柔和地煮茪j半桶老湯。感覺不到火熱,看不見鍋下的火苗,只有鍋口上浮動出濃濃的香氣。牆上掛茪@塊匾,上面介紹荂u朝天鍋」源起和歷史變遷。

濰坊,舊時稱濰縣,是中國風箏文化的發祥地,國際風箏聯合會組織總部就設在這裡。濰坊還是我國傳統的木版年畫的產地和集散地,又稱作「畫都」。顧閎中、張成、鄭板橋、張擇端等大畫家們,都在濰縣落過腳,不是原籍,就是客居,或是做官。夏商代,境內有斟灌、斟鄩、寒、三壽等封國。邊地商品貿易頻繁,促使當地集市龐大,在山東省首屈一指。舊縣志記載,每逢濰縣大集,前來趕集的人有「十萬之眾」。其中有平民,有商賈。巨大的人口流量,使吃飯成了最大的問題,也使某些懂得烹飪的人贏得商機,「朝天鍋」便在這樣情況下應運而生。

山東人喜歡吃春餅,這種餅薄、軟,收貯藏。疊在一起,打成包隨身攜帶,能以備飽腹之需。有人便從家裡帶春餅,餓了便取出春餅,到支鍋熬肉的小攤上取一把餚菜,捲在柔軟的餅中,吃得津津有味。久而久之,這種吃法被人們如法炮製,逐漸形成一種小吃風格。有人特意烹飪各種肉品,諸如豬肝、豬腸、豬肺、豬心、豬肚之類,專供趕集的人捲餅食用,於是便有了「設於集市,露天支鍋,圍一秫秸箔,名朝天鍋」的說法,形成了這一民間美食。

就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正宗的「朝天鍋」以鍋台為桌,食者圍鍋而坐。而現在我們所吃的朝天鍋,已由集市發展到室內,條件改善了許多,情調也增添了許多。鍋就擺在飯店的正中,進餐者卻都不用圍了。一排排漆光的圓桌等候在那裡,鹽、味精、醬油、醋等等的調料擺在桌角。櫃^對過的牆上,貼荌t料菜單。櫃^上一盤盤,則是煮熟後撈出切好的肉和青菜,豬肝、豬腸、豬肺、豬心、豬肚、雞蛋、肉丸、鹹菜、b、蒜苗、生菜、香菜、八角、薑、香辛料、白糖、花椒粉,諸如此類等等等,葷的素的,應有盡有,圻n烙熟的麵餅也疊放在竹籃中備荂A像一頁一頁的白紙。

我們去吃的那家「朝天鍋」是用煮好的驢肉、雞肉、豬下貨為主的,煮肉,熬湯,悉數用上。三個人,每人要了份餅卷口條,外加兩個雞肉和青菜的,所配小菜也很講究,b白切成長短一致的段,b末、香菜末、醋、胡椒粉、辣椒麵佐以鮮湯,配料相當的豐富。

老闆娘是位中年婦女,她站在櫃^內一邊向我們介紹,一邊抓取擺放在大盤裡的肉和菜。只見她手掌翻飛,取肉,抓菜,捲動手中的春餅,一轉眼,一盤香噴噴的「朝天鍋」和熱騰騰的湯就上了桌。

「朝天鍋」最早的名字叫「雜碎鍋子」,歷經清朝、民國之後,已然換了雅稱,可許多老人仍改不掉舊時的叫法,每有人問,或家裡來了熟客,仍一口一個「雜碎鍋子」,樂意領他們去吃「朝天鍋」。

看一眼鍋裡的老湯,招呼親友在光滑的桌椅前坐下,「雜碎鍋子」叫得親切。在品嚐過一次「朝天鍋」後,我也忽然覺得叫「雜碎鍋子」似乎更恰切些,若早就這麼叫,也不至於讓人白費了猜想,猜想什麼是「朝天鍋」了。難怪同來的朋友講,這樣的捲餅他其實是吃過的,只是實在不知這就是「朝天鍋」。要是沒有人介紹,你根本不知道手裡掐的麵餅捲肉,就是大名鼎鼎的「朝天鍋」!

如今的「朝天鍋」,雖不再「圍坐香鍋面朝天」了,可那肥而不膩的美味,多種可取的配料,仍然在唇角回味無窮,留有餘香。「朝天鍋」的好處是隨吃隨點,不會造成浪費。在大剎奢侈風的今天,沒有了浪費,也便沒有了惶惑,走出門去心懷坦然,我很喜歡這樣的吃法。

更何況,它有平民百姓都能接受的價格。相信新時代的「朝天鍋」,會給更多的人帶去實惠,在給人們帶來的同時,也堅實住了勤儉節約的美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