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大同育人 感動港人

2017-12-17
■左起:周月齡、周兆西、周兆強、吳秋北、楊健、周月梅、周兆康、周兆東。香港文匯報記者韓小玲  攝■左起:周月齡、周兆西、周兆強、吳秋北、楊健、周月梅、周兆康、周兆東。香港文匯報記者韓小玲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愛國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人在戰場犧牲、為國捐軀,成為國家英雄;有些「小人物」則選擇一生默默無私奉獻,將愛國的種子在社會上散播。周捷君、呂儀和夫婦二戰後在港成立愛國學校「大同學校」,其後他們的子女又將父母的遺產用來在廣東清遠農村興建「石聯大同學校」,此感人的故事早前被拍成微電影《大同》,並於昨日舉行觀賞會。中聯辦副主任楊健表示,周家幾代人培植了「大同」精神,「大同」精神也已得到傳遞,期望更多香港同胞未來可像周家六兄弟姐妹一樣,更多走進內地了解、認識、融入國家,「我們一起攜手完成這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周捷君、呂儀和夫婦二戰後在港成立愛國學校「大同學校」,花盡畢生積蓄,以校為家,為的就是讓窮家子弟也可以接受教育,並潛移默化地傳播愛國精神。

吳秋北等出席觀賞

為了傳承兩人的教育精神,他們的子女又將父母的遺產用來在廣東清遠農村興建「石聯大同學校」。早前,他們的故事被拍成微電影《大同》,更成為央視主題微電影大賽29個優秀作品之一,並由周家六兄弟姐妹親身參與演繹。

微電影昨日舉行觀賞會,當年「大同學校」的老師如李曼筠、工友如鄭世華、學生,以及周捷君、呂儀和六位子女:周月齡、周兆西、周兆強、周月梅、周兆康、周兆東悉數出席。楊健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等也出席觀賞。

當年師生潸然淚下

當年活潑好動的學生、年輕有為的愛國老師,今日很多都已經是年過半百、白髮斑斑的老人。看到電影中的情節無不勾起在場「大同學校」師生的回憶,很多在場師生都因為真摯動人的故事以及對「大同學校」的情意結而激動得潸然淚下,而周家六兄弟姐妹也因為對父母的思念而落淚,場面感人。

楊健表示,這部微電影非常出色地還原了周家兩代人以校為家、捐資助學的故事,主題也非常鮮明,體現了愛國愛港的理念。

他指出,周家父母創辦了「大同學校」,6名子女及熱心人士又捐建了新的「大同學校」,可以說周家幾代人培植了「大同」精神,「我想『大同』精神就是樂善好施、捐資助學的精神;就是這個至誠報國的精神;就是這個追求大愛、嚮往大道的精神。」

他續說,現在愈來愈多人關注教育,「大同」精神得到傳遞,「現在在內地教育捐助已經成為國家慈善事業、公益事業最大的項目,是一個主流。」

楊健指出,周家兩代人培植的「大同」精神,追求的「大同」理想,可說是2,500多年儒家經典《禮記》提出的「大同與小康」理想社會模式以來,多少代中國人內心揮之不去的一個情節,也是一個夢,「今天的中國離這個夢從來沒有這麼近。兩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中國共產黨追求的大愛、追求的大道,也是我們的中國夢。」

他期望,未來更多香港同胞可像周家六兄弟姐妹一樣,更多走進內地了解國家、認識國家、融入國家,「我們一起攜手完成這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微電影《大同》的編劇及策劃總監呂丹現場分享了攝製過程的故事,周家兩代人愛國、愛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故事感動了製作團隊,用50萬成本能拍攝一部微電影全靠幕前幕後人員不計報酬拍成的。

身為老師的周月齡表示父母身教影響她的做人處事,從事教育幾十年,對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熱忱不變,贏得學生愛戴。

他們六兄弟姐妹希望微電影《大同》可以透過網絡平台、校園放映等途徑將故事分享開去,希望用他們真實故事感染香港的老師及學生明白有國才有家的道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