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百科啟智 > 正文

【有問有答】天災過後 心理救助同樣重要

2018-01-10
■日本地震後,心理救援師在對受災兒童進行心理救治。 教圖供圖■日本地震後,心理救援師在對受災兒童進行心理救治。 教圖供圖

為什麼在災難事件後要進行心理救助?是為了幫助災民走出心理危機,重建生活信心和勇氣。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北川,黎克特制8.0級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

打擊安全感 非受災者也可受創

由於災難事件有突發、不可控、影響持續和複雜等特點,巨大的破壞不僅危及人身安全,造成巨大財產損失,更嚴重地損害了人的心理健康。

不管是身受其害的受災人員,還是救援人員,甚至是間接接觸災難的非受災人群,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反應,產生悲傷、恐懼、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引發「創傷後應激障礙」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如汶川地震中部分受災群體留下長期的心理陰影,災難中的一些景象、現場的屍臭和哭聲給人們烙刻下難以磨滅的視覺、嗅覺和聲響記憶。

重大自然災害後的複雜情緒,不同於小範圍偶發事故。譬如,車禍之後,會得到來自家庭及朋友的關心和幫助;而在地震、颱風、海嘯這種大規模群體式的災難後,周圍的人都自顧不暇,很難給予個體充分關注。

另外,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一下子推翻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規邏輯,嚴重打擊了原先固有的安全感和自信心。這種強烈的不安全感使人們希望尋求保護,如果這種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心理上就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難以自拔。

所以,當災難出現後,正確適當的心理援助是幫助人們走出心理危機、重建生活信心和勇氣的重要手段,這也是為什麼在「5.12」汶川大地震後,國家派出大量的心理救援人員趕赴受災現場,對受災人群進行心理救助的原因。

閱讀助災後青少年心理重建

青少年由於心理不成熟,自我調節能力差,受到的心理傷害更大,更難以恢復。「5.12」汶川大地震後,七成左右學生出現厭學、浮躁情緒,故意破壞行為增多。

心理學家發現,書籍能夠促進心理疾病的治癒。通過指導性閱讀,能幫助青少年逐漸走出災後心理陰影,重建心理健康。但在選擇書目時應科學地整合心理學、兒童文學、圖書館學等專家意見,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圖書。《十萬個為甚麼(新視野版) 災難與防護 I》■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