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第二章第二節末尾曾說過,把句子按內容劃分為判斷句、敘述句和描寫句3種難以掌握,現在就來談一談這樣的分類所以不易掌握的道理。
原來主張這樣分類的人也着眼於句子的謂語有體詞、動詞、象詞、主謂詞組這幾種。
他們想,體詞充當謂語就必然成為判斷句,動詞充當謂語就必然成為敘述句,象詞和主謂詞組充當謂語就必然成為描寫句,因而就以為句子可以分為判斷句、敘述句和描寫句3類。事情是否這樣簡單呢?不是的。
首先,體詞充當謂語,中間常用繫詞「為、是、非」進行連繫,而繫詞的作用並不限於構成判斷。如:
1.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孫丑上)
2. 此之為德,豈直數十百錢哉?(史記.日者列傳)
3. 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4.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公孫丑下)
而在不用繫詞連繫的時候也未必就構成判斷。如
1. 臨淄三百閭。(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2. 食客千人。(列子.說符)
這樣的句子,實際上是表示存在,即「臨淄有三百閭」「食客有千人」。甚至像:
3. 仲尼,日月也。(論語.子張)
這樣的句子,也未必能說是判斷,實際上不過是比喻,意思是說「仲尼譬如日月」或「仲尼好像日月」。如果體詞之前有定語,就構成對主語的描寫,更不是判斷。如:
4. 且是人也,蠭目而豺聲,忍人也。(左傳.文公元年)
5.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史記.高祖本紀)
書籍簡介︰本書是華東師大已故教授史存直先生(1904-1994)的遺著,是作者晚年對文言語法的思考和總結。全書共十五章,從句法到詞法,以宏觀的語法學視角,對比現代漢語語法,系統地梳理語法要點、詳細地剖析傳統的文言語法系統,再輔以大量文言例句,清晰且簡明扼要地闡述文言文特有的語法規律。■資料提供︰商務印書館
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