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珠落玉盤】粵語有古味 入聲有感情

2018-04-11
■廣東話的「幾時」源於古文,像蘇軾就曾問「明月幾時有」。 資料圖片■廣東話的「幾時」源於古文,像蘇軾就曾問「明月幾時有」。 資料圖片

中國乃多民族國家,加之幅員遼闊,各地文化風俗和語言都有差異。中國政府把普通話定為官方語言後,各地改以普通話為主要語言,年輕一代都須學習普通話,此舉的確有助各地人民交流,消除語言隔閡。然而這也使不少有文化價值的地方語言,如上海話般瀕臨滅絕。香港乃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得以保留粵語在社會的地位,此實在難得。

粵語,就是廣東省的地方語言,包含了廣州話、四邑話、化州話、客家話、潮州話、雷州話、粵北土話、黎話等方言。香港人使用的「廣東話」基本上就是廣州話。全球有超過一億人以粵語為母語,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廣東、香港、澳門、廣西和海南等地。

繼承中古音 朗讀更鏗鏘

粵語的名稱源於古代嶺南地域的南越國,古時「粵」、「越」兩字互為通假。「粵」古時乃嶺南地區的統稱,後來才被用作廣東省的簡稱。粵語有超過兩千年的發展史,論文化底蘊,比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興盛於元、明、清)歷史更悠久。

因此,不少語言學家指出,粵語比普通話繼承了更多中古音,也保留了更多古漢語用詞。故用粵語朗誦古文、古詩詞,讀來特別鏗鏘悅耳;粵語口語中的不少詞彙,都能在古代典籍中找到出處。

跟普通話比較,粵語的一大特色是保留了入聲字,九聲六調,語音也更多迴旋的空間,故以粵語誦讀古詩詞,更能上接古人情感。例如杜牧《阿房宮賦》開首四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連用入聲字,以表現秦始皇剛烈之氣;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盃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以大量入聲字抒發淒楚之情;又如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嵌了入聲韻腳。這些古文詩詞,須用粵語讀出,才可讀出味道、情感。

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不少看似通俗的粵語字辭,其實可在古籍中找到出處,似俗實雅。例如第三人稱「他」,粵語中說「渠」(俗寫「佢」),這早見於東漢《孔雀東南飛》:「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再舉一例,粵語用「係」而不用「是」來表達正面答覆,而「係」乃明清兩代常用字,可以入文。

粵語中,「卒之」、「畀」都常見於古書古籍,用法也一樣。粵語中表示價錢的單位時,會用「文」(俗寫「蚊」),這跟古人說的「文錢」同出一轍。粵語常用的「幾多」(多少)、「幾時」(何時),都是古語,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便有「問君能有幾多愁」一句;蘇軾的《水調歌頭》也有「明月幾時有」一語。

總而言之,為與內地人交流,學習普通話無可避免,然而粵語本身也有深厚文化底蘊,饒富價值,如棄而不習,實在可惜。■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