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逾900萬人致死 「問題無國界之分」
醫學期刊《刺針》最近刊登的專家報告指出,環境污染已成為威脅人類存亡的嚴重問題,全球每年最少有900萬人因為空氣、水源、土壤和工作環境污染死亡,相關社會成本數以萬億美元計。報告指,雖然部分傳統污染問題在政府積極處理下得到顯著改善,但現代污染問題如化石燃料引起的空氣和化學污染等卻急速加劇,情況令專家憂慮。
研究報告由《刺針》旗下污染與健康委員會多名不同範疇專家寫成,他們分析世界衛生組識(WHO)等數據作出結論。委員會聯席主席、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教授蘭德里根指出,「污染已成『人類世』最嚴重的存亡挑戰之一」。
每年有至少900萬人因污染導致的疾病喪生,空氣污染是頭號殺手,室外和室內空氣污染分別導致450萬及290萬人死亡,水源污染則導致每年180萬人因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蟲感染死亡。鉛污染及工作環境污染亦令逾百萬人喪生。
研究人員在數據中發現兩個「驚人事實」。他們稱,隨着科技發展,食水污染等傳統污染問題正改善,但部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仍深受其害。他們續稱,第二個震驚事實是因現代污染而死的人數急速上升,逐漸取代傳統污染,成為污染致死的主因。
應付污染不等於拖累經濟
全球各地多個城市有見及此,均推出減排減污措施。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多年來一直積極推廣單車代步,當地市中心單車數量超越汽車,被冠以「單車之城」的美譽。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計劃在市中心部分地段禁止私家車,只允計公共交通工具和單車駛入,市政府期望在2025年前,全城禁止柴油車輛。另外,巴黎、布魯塞爾和漢堡等城市也正進行大刀闊斧的政策改革,包括禁止車輛使用和修建行人及單車道路網。
美國紐約市長白思豪上周五宣佈,從6月27日起,紐約中央公園將禁止車輛進入,履行減少污染的承諾。
蘭德里根指,各國政府亦應摒棄「應付污染等於拖累經濟」的舊思想,「常有人說社會支付不起清除污染的代價,但我認為,我們負擔不起不應對污染的代價」。根據研究人員統計,污染問題導致的公帑損失每年多達4.6萬億美元(約35.9萬億港元),超過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
大國不應顧自己 無視小國污染
美國環境保護局前局長麥卡錫指出,污染問題並無國界之分,大國不應只顧自身利益,無視小國的環境污染。她批評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環保政策倒退,忽視「環境保護與經濟息息相關」這一點。
蘭德里根和團隊的報告雖然被傳媒形容為「最全面的全球性分析」,但他們表示有關數據仍然不足,而且研究人員暫未能分析出污染物與智力及免疫系統受損的關係,現實情況很可能比報告所描述的更為嚴重。 ■《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