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全球各地的海洋和沿海金屬污染(汞、鎘、鉻和鎳等)問題日益嚴重,除了影響環境和危害海洋生物外,亦會透過受污染的海鮮威脅人類健康。香港大學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合作,利用大數據開拓嶄新的科學模型,能結合溫度和鹽度等現實海水環境因素,成功推算30多種金屬和類金屬的海洋毒性,並發現在包括香港海域在內的熱帶水域,金屬毒性對海洋生物物種威脅更大。新的科學模型可望幫助各地政府「度身訂做」海水金屬含量基準,改善污染管理,更好地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現時歐、美、澳洲等地均有制定海水金屬毒性水質基準。不過,相關測試數據主要來自固定溫度、鹽度和酸鹼度等特定實驗室條件,未必能對應在現實海洋中,不同溫度、鹽度等環境狀況下,金屬毒性對生物的實際影響。
揭海水愈暖 金屬毒性愈高
針對有關情況,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副院長、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科學家梁美儀,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豐昌等組成團隊,花3年時間成功首創出嶄新的科學模型,能因應不同水域溫度和鹽度作出金屬毒性預測。團隊結合溫度和鹽度物種敏感性分佈(SSD)與定量離子特徵關係(QICAR)模型,加上實驗環境數據驗證,成功推算30多種金屬和類金屬於現實海洋環境中的毒性基準,成果並已於國際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發表。
研究顯示,海水愈暖,金屬對海洋生物的毒性會愈高,而金屬毒性亦存在「最佳鹽度」,高於或低於最佳水平毒性也會愈高,以香港和南中國海等水溫較高的熱帶水域為例,金屬污染對海洋生物威脅更大。
模型供參考 定海域基準
研究團隊又指,由於現時包括香港在內的不少亞洲地區的金屬水質基準,均參照自歐美等溫帶地區,未必能有效保障當地的海洋生物;希望新的科學模型能給各地環境部門參考,以制定更切合當地海域狀況的基準,改善金屬污染管理,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出一分力。
梁美儀又表示,香港西部海域有珠江淡水排放,鹽度一直較東部低,如使用新研發的模型,便可針對性為東西部海域制定不同的臨時金屬水質基準,更合適地保護生態系統。
他指,團隊下一步會研究懸浮及溶解有機物質對金屬毒性的影響,期望令科學模型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