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與好友茶敘,某君說西九戲曲中心有望年底開幕,問我它對本地粵劇的發展有何幫助?我坦白回答:「暫時幫助不大。」某君聽聞,大感詫異,他指八和也要爭取成為西九戲曲中心首個演出團體,可見業界多重視該中心。我笑說:「如果八和在自行負責製作費和場租的情況下,仍然肯演出,這才證明該場地的市場價值。明顯地,八和爭取成為首個演出團體,既是面子問題,也是要告訴大家它在粵劇界的領導地位。」
我之所以判斷西九戲曲中心對發展本地粵劇暫時幫助不大,原因不在西九戲曲中心,而在香港粵劇生態出現使人擔憂的變化。近兩、三年,我發現很多由大老倌擔戲的粵劇演出,在宣傳品都印上由粵劇發展基金、香港藝術發展局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的字眼。大老倌演戲也要找公帑補貼,以前是少見的;因為申請資助手續繁複,遞交了申請表格也不知是否成功,有票房的大老倌怕麻煩,多不願申請。如今連大老倌也申請資助,是不是顯示本地職業粵劇團票房不濟?
在座諸君對我提出的擔憂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大老倌申請資助是現時獲得資助的機會甚高,有公帑墊底,可減輕財政壓力;也有人認為歲月不饒人,很多大老倌表現走下坡,戲迷熱情不再。在座好友中有一位是負責劇團班政的,他透露由於觀眾長者居多,他們可以半價購票,所以聽眾多,也不反映出戲班的實際收益。他又表示現時大型班的門票收入約在十五萬至十八萬之間,演員和樂隊薪酬起碼十二萬以上,餘下的三、五萬要應付宣傳、服裝、運輸、膳食等等費用,如果加入場租,虧本機會大增。他舉例說,自從新光戲院上調租金至四萬元,便少了本地劇團訂場演出,本地職業班根本無法應付這個水平的場租;反而,康文署轄下的部分演出場地,租金不太昂貴,又可以申請各種資助,就算申請手續繁複,對職業班來說,始終比較「保險」。
聽過那位班政家朋友的解說,在座諸君都同意本地粵劇職業班的環境堪虞,每年過千場演出,可能只是政府資助營造的繁榮,繁榮背後,隱藏了大部分職業粵劇團無法自負盈虧的事實。在這情況下,多一個他們無法負擔租金的演出場地對發展本地粵劇又有何用?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