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書聲蘭語:喚醒對「沙士」的記憶

2018-05-24
■沙士期間香港醫務人員發揮了敬業精神與專業態度,值得社會肯定。 作者提供■沙士期間香港醫務人員發揮了敬業精神與專業態度,值得社會肯定。 作者提供

廖書蘭

自從寫了《紀念香港對抗「沙士」15周年》一文後,引起不少醫務人員及家屬的共鳴,向我傾訴他們當年的經歷。

有位醫生太太說:「左鄰右舍知道自己是醫務人員家庭,都刻意地避開我們,搭電梯時,都寧願等下一班;工人丟垃圾出去,被要求要丟得遠一點。家中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自己感到十分無助,惟有多買些糧食足不出戶。」

另一位醫務人員說,15年前沙士來得很突然,每個人都心裡感到害怕,其間他的太太懷孕了,本來應該是一件喜事,但他們兩夫妻卻感到惶恐,由於他們倆是虔誠的基督徒,惟有信靠主,把一切交託給主耶穌;信仰帶給他們力量,一方面憑着信仰,另一方面,小心生活,避免感染。聖經上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所以他們坦然面對工作與生活,終於孩子平安健康地出世,如今已經15歲了。

回顧沙士襲港的106天期間,有的醫生被太太要求,在外面暫住,不許回家;有回家的,要自我隔離,下班回家直接進到個人小房間內,把門窗嚴密關起來,到了吃飯時間,家人把餸菜裝進一個大碗裡,從門縫裡送進去。意思就是,萬一這位醫生不幸染上了沙士,就他一個人犧牲,不致傳染給家人。

也有的醫生太太在這段沙士期間對丈夫特別的溫柔體貼,幫他洗澡,替他按摩,一起吃飯,一起睡覺。意思就是,給他最好的精神支持,讓他有能量去打仗,萬一打輸了,就一起犧牲吧!

有一位小朋友在學校的周記裡,這樣寫着:「晚上我睡覺前,經過爸媽的臥房,聽到爸爸對媽媽說,妳要好好照顧家裡的老人,要把孩子們扶養長大!媽媽小聲地哭了......」

2003年6月23日當世衛宣佈沙士疫區在香港已經取消後,每個人都喘了一口氣,如釋重負,朋友相互見面頗有劫後餘生之感,市面又漸漸興旺起來。如今回想起沙士之疫帶給香港市民的是什麽?第一,對防禦病菌的警覺性高了,凡是咳嗽噴嚏就需自覺地戴上口罩;第二,已經習慣以1:99清潔家居;第三,平時勤快洗手;第四,習慣了使用公筷公匙。這是香港地區飲食習慣的一個很大進步,台灣早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已盛行使用公筷母匙,在這方面,有關公共衛生的觀念,內地尚未普及走入平常百姓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