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呆呆
偶然打開電視,發現電視台忽然變成了婚姻介紹所,從某衛視的《非誠勿擾》到某衛視的《幸福魔方》,以至某衛視的《我們約會吧》,男男女女在上面「血拚」,貌似急迫地想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實際上像在菜市場挑肥揀瘦地買豬肉。
在我看來,電視台做情感類節目,本來也屬自然,甚至相當必要。因為今天的青年男女都在忙乎中變得愈來愈無情無義了,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理,像補鈣一樣地補一補情感,似乎應該是件大好事。是好事就要歡呼,就要雀躍。但還沒有來得及歡呼和雀躍,看得愈多,失望愈大,於是,歡呼的口形和雀躍的身形就都凍僵了,僵在原地不能動彈。
相親節目為何愈來愈讓人乏味了呢?蓋原因有三。
原因第一條是「太假」。情感類節目必須以情動人、以真感人,而且節目都打着「真人真事」的旗號。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節目都透出一個「假」,而且還「假戲假唱」。有個男生在節目上的身份是「富二代」,披露有「三輛跑車、600萬存款」,但被熟人揭發,該男生是個家境不好的在校大學生,身上穿的T恤是35塊錢的。其實窮不是問題,問題是把窮偽裝成富,而且炫耀烏有的富,就讓人噁心了。我不知道是參與者自己選擇了這個虛假的身份,還是節目製作方的刻意安排。但從接二連三地被踢爆內幕來看,似乎已經不是個案。還有個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為台上的兒子拉票的「母親」,被認出是杭州的一名演員,她自己的「真」兒子還在上中學。這一類穿幫的事情多了,就讓人開始疑慮重重了。因為這年頭肥皂劇本來就讓人不勝其煩,卻連真人秀節目也要靠瞎編亂造,這就煩不勝煩了。
原因第二條是「太劣」。這個「劣」不是指製作的硬件劣,而是指節目的主旨和價值觀很「劣」。此類節目一律不惜血本,大演播室、大觀眾席、大場面、大製作,聲光電無所不用其極,製作堪比大片。但在嘉賓選擇和價值導向上卻赤裸裸地「拜金」。比如那些一夜躥紅的 「拜金女」、「腦殘女」、「毒舌女」,那些只對「寶馬」感興趣的女模特,面對一位愛好騎自行車的男嘉賓自然極盡折磨、蹂躪之能事。有觀眾總結道,貫穿於節目始終的就是一個字-「錢」,甚至有的女嘉賓向男嘉賓發問時,開口就一步到位:「你們家有幾套房子?」看着看着讓人不禁懷疑,這是在選對象,還是在選富豪榜?
原因第三條是「太濫」。此處的「濫」含義有二,一是「濫情」;二是「氾濫」。情感缺乏卻又濫情,是這一類節目的死穴,一面是互相探聽家底的厚度,另一方面卻又大肆兜售廉價的情感,一位「小廚娘」對想要男孩的富二代表示:要一直陪他生到男孩為止。當時演播現場的很多觀眾大叫「牙酸,受不了」,不知在電視機前的「小廚娘」爹媽看到有何感想。幾檔節目的嘉賓,無一例外地上場就大肆煽情,從他們的口中得知,他們的家庭都是破碎的,爹媽都不得善終,自己也九死一生。當那麼多的苦難、磨難、災難從他們的口中像黃河決堤一般湧來,賺夠了觀眾的淚水之後,一秒鐘工夫卻又判若兩人地歌之舞之足之蹈之。讓我們真懷疑他們講述的是自己的經歷,還是別人的故事。
在濫情的基礎上,各家電視台的同質化讓節目變得愈來愈像雙胞胎或多胞胎。氾濫之後只能導致決堤在一個乏情的時代發情,結果恐怕只能是乏味。即使有聲光電和金錢的幫忙,結局恐怕也不會太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