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會倡設「合理試辦期」 汰弱留強保證課程質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副學士推行18年,經常被質疑認受性不足,加上近年中學畢業生人數持續下降,自資院校營運的前景嚴峻。為審視自資專上院校的角色與定位,政府去年成立專責小組進行檢討,並於昨日公佈諮詢文件,當中提出一系列初步建議(見表),包括建議政府制訂清晰政策,規定經過一段「合理試辦期」,但發展情況和院校自身能力仍遜於原計劃的營辦機構取消註冊。小組主席張炳良強調,有關建議主要是從質素保證角度考量,並非針對個別院校。
現時全港有28間院校開辦自資學士學位及副學位課程,涉及課程450個,開辦超過3萬個學額。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花了8個月時間,檢討自資專上院校的角色和定位,發現不少院校課程很類近、欠缺協調,政府規管的機制亦有差異。
小組提出多項改善建議,包括要求院校有獨特角色,要清晰闡述發展願景及策略,並提出院校若經過「合理試辦期」,發展情況和院校自身能力仍然遜於原計劃的營辦機構,或要被取消註冊。
張炳良表示,取消資格的實際準則如何,包括何謂合理試辦期等,有待諮詢階段由公眾作進一步探討。 被問到目前會否有個別院校已「身陷危機」,張炳良強調這不是針對個別院校,亦沒有院校「名單」,此舉是從質素保證的角度出發。
同條例註冊 統一作規管
有鑒於現時部分自資院校是按《專上學院條例》(第320章)註冊,部分院校則按《教育條例》(第279章)註冊。小組指出,兩條條例對註冊院校的要求和管制不同,影響管治、質素保證及透明度方面的一致性,因此建議對《專上學院條例》作出檢討及修訂,經修訂後將適用於所有提供經本地評審的自資本地副學位或學士學位課程之院校,令所有專上院校納入同一規管架構。
根據以上建議,現時所有根據《教育條例》註冊的專上院校,以及所有教資會資助大學的自資附屬機構、學院將一律改納於《專上學院條例》之下「經改革」的制度規管,日後會設合理過渡期,並為相關自資院校提供新支援措施。
院校應協調 建專精範疇
小組又發現,現時自資院校之間極少就各自如何定位和發展作策略協調,不少院校開辦相類近課程,並不利於高等教育體系的均衡持續發展和保持多元化,建議政府應促進自資院校之間的策略協調,幫助各院校發掘和建立具特色的專精範疇。
大灣區收生 放寬增生源
此外,小組建議政府應審視現行有關自資專上課程營辦機構錄取非本地學生的政策,張炳良解釋,當中涉及多方面考量,其中一點是可藉此提升生源,幫助自資院校繼續營運,但更重要是香港一直作為區內高等教育樞紐。
「過去我們比較強調公費資助大學,但隨着未來支持及提升本港自資院校以至私立大學,它們也同樣可以肩負高等教育樞紐的作用。」因此,張炳良建議政府考慮放寬收生限制,讓院校從粵港澳大灣區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配合大灣區發展。
小組並有就副學士及高級文憑定位(見另稿)及如何加強支援副學位課程提出建議。
諮詢工作將於8月31日結束。專責小組會參考收集到的意見,並計劃於今年年底前發表最終檢討報告,向政府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