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去年香港慶祝回歸二十周年起動的香港國際歌劇聲樂比賽2018,於上月2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初決得出優勝名單,獲得香港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
這項活動堪稱是香港空前高規格的音樂比賽,規格之高不僅在於對參賽者水平的要求,在半準決賽與決賽所列出的選曲範圍內的歌曲,更在於評判團成員陣容一時無兩。
評審陣容確是星光熠熠,主席是具有爵士(Dame)封號的女高音歌唱家迪卡娜娃(Krii Te Kanawa),成員則有現今「紅到發紫」的韓國女高音曹秀美,還有兩位歐洲歌劇界的「大哥級」人物,威爾斯大學威爾斯國際聲樂學院院長丹尼斯.奧尼爾(Dennis O'Neill),和倫敦皇家歌劇院選角總監彼德.卡東納(Peter Katona),以及作為這次盛會主辦團體的非凡美樂掌門人,具有「香港歌劇之父」美譽的盧景文校長。可以說,香港今次能辦成這項盛事,正好凸顯出盧校長在業界的崇高地位。
比賽關鍵「歌劇聲樂」
當然,任何音樂比賽至關重要的其中一項指標,仍當在於參賽者的水平。如以當晚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決賽中十位參賽者的表現來說,平均水平之高,可用「勢均力敵,難分軒輊」來形容,最後評出三甲及觀眾投票的「最受觀眾歡迎獎」得主名單如下﹕
冠軍:Fredheim, Margrethe (挪威)
亞軍:HOJLUND, Johanne(丹麥)
季軍&觀眾大獎:陳藝寶(中國北京)
此一結果反映了這項比賽的關鍵所在,也就是比賽名字中的「歌劇聲樂」。半準決賽及決賽可選唱的全是歌劇中的選曲,也要求參賽者的「聲樂」技術表現能展現出「歌劇藝術」要求,也就是「唱做俱佳」,歌聲要能「演戲」。三位獲獎者正是在這方面具有較突出表現的決賽者。未能脫穎而出者,很多都具有至為亮麗及感人的歌聲,發聲技巧亦佳,欠缺的往往便是舞台的感覺不夠強,那與登台演出歌劇的經驗不足有關。在決賽中作為「客席歌唱家」,現仍在俄羅斯的大學唸三年級的男中音Kaidalov Sergei選唱了兩首歌劇選曲,不僅擔當「間場」讓評判團有時間計算分數,更示範了何謂「歌劇聲樂」。
統計數字讓人思考
這次比賽亦有些統計數字顯示出這項活動的規模與代表性,報名參賽的148位歌唱好手來自25個國家與地區,共有24位進入準決賽,報名人數最多的是具有「地緣優勢」的中國內地(38人),其次是韓國(22人)、香港(13人)、台灣(10人)及菲律賓(8人)。這五個地區能進入最後十名的,中國內地兩人(男高音周迅和女高音陳藝寶)、韓國3人、菲律賓1人。香港男高音陳永進入準決賽後便止步,台灣更是在準決賽前便全敗退。有趣的是,決賽者中,韓國和中國內地最多,各有三位及兩位,能獲獎的只有季軍中國的女高音陳藝寶,分膺冠亞軍的挪威女高音與丹麥女中音,則是該兩個北歐國家唯一的參賽者,可說是「一擊即中」。
另一有趣的統計是報名參賽的聲區分類,除了特殊聲區Contralto(女低音)和Countreteror(高男高音)各有一人及兩人,女聲佔了98人,遠高於39人的男聲。女高音與女中音分別是77人及20人,男高音與男中音各為16人及15人,男低音則只有6 人。準決賽的24人中,女高音最多(14人),男高音及男中音各有4人,女中音兩人,男低音缺席。這多少反映了當今聲樂界男低音仍是「稀有珍貴動物」的事實外,其實亦大有讓人思考之餘地。何以女聲大大「壓倒」男聲?何以女高音一枝獨秀?何以男低音人才難覓?......這些問題大可另寫一篇分析當今聲樂發展所面對問題的文章呀!
但無論如何,儘管這次香港並未有參賽選手獲得獎項,但這次高規格聲樂比賽,除參賽者、獲獎者是「受益人」,香港新一代的歌唱好手,甚至業餘聲樂愛好者,更是「重大受益人」,原因是在比賽之餘,主辦單位更安排幾位大師級評判主持了三項公開講座、四項大師班,內容全都是「十足乾貨」!
能將這次盛事變成事實,當然是無數人士群策群力的成果,但其中兩位人物卻很關鍵,兩人都為此付出台前觀眾很易忽略的心力。其一是決賽一直站在指揮台上,指揮「香港名家樂友」為十位決賽者伴奏的廖國敏,單是決賽便要指揮廿三首歌劇詠嘆調。另一是作為這次活動的「執行經理」梁笑君,她亦是決賽兩位主持之一,發揮了將整晚比賽作出節奏緊密,一氣呵成安排的重要作用。
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