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香港的社會保障覆蓋醫療、教育、房屋等範疇,確保巿民的生活素質達到基本水平。不過,隨着近年經濟環境轉變,貧富問題加劇,巿民要求政府加強社會保障的聲音日益響亮。社會各方就現時社會保障背後的資源分配爭持不下,反映大家對社會保障和政府角色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林曦彤 特約資深通識科作者
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
表一:2018至2019年度香港政府開支預算#
開支預算項目 百分比
教育 20.4%
衛生 14.0%
社會福利 16.5%
基礎建設 15.3%
環境及食物 4.8%
經濟 3.8%
保安 9.6%
其他(社區及對外事務) 15.6%
#註:開支預算總數是5,579億元;數字經進位處理。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財政預算案
表二:十大貧富懸殊的先進社會排名
1、香港
2、新加坡
3、美國
4、以色列
5、葡萄牙
6、新西蘭
7、意大利、英國
8、澳洲
9、愛爾蘭、希臘
10、瑞士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美國《商業周刊》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迫切,強積金不足以應付大部分巿民退休後的開支,也無法保障自僱者和家庭主婦等。社會各界因此就退保制度提出不同方案,但都要面對「錢從何來」的根本問題。即使政府承擔大部分成本,若退休者持續增加,年輕人口不斷萎縮,政府或須加稅維持開支。巿民希望政府提供退休支援,等於選擇大政府方針,人口壽命越長,政府的規模越大,公共支出比重也相應提高。若公債纍纍,加稅將累及下一代;最大的弊端在於打擊工作意慾;既然退休金有人付鈔,當然工作多一天也嫌多。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有關香港人口老化的評述
1. 關注長者生活的心理學家
香港貧窮問題嚴重,政府卻稱近年貧窮問題得到改善,問題在於政府忽略了收入以外,開支、權力、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貧窮狀況。政府應設法減輕基層和長者的開支。
2. 政策研究員
政府應利用整個社會所創造的財富,去改善整個社會的生活素質。以弱勢社群的福祉為依歸,制定政策及施政,實行財富再分配,縮減貧富差距。
3. 智庫學會成員
社會福利的原意是一張安全網,香港人口老化日趨嚴重,未來數十年的福利及醫療開支無法預測,特首和政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積極推動養老工作,同時維持低稅及少福利的施政方針。
4. 前政府高官
香港貧富懸殊嚴重,不等於我們沒有社會保障。香港綜援制度下的援助金絕不失禮(包括兩名兒童的四人家庭援助金額每月可逾一萬元)。港府在2014年開始實施「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在提供津貼的同時,政府應全面檢討綜援的發放準則,特別是考慮為領取綜援的健全人士設下期限。
5. 政黨青年團主席
持續領取綜援5年以上個案佔綜援個案的比例,以及具有大專學歷者持續領失業綜援的年期不斷上升,相信大部分港人都會認同,福利是要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而不應該是無條件、無了期、不問有無需要、有無濫用便全派。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不同持份者對香港社會保障的看法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A和B,解釋由政府主力承擔社會問題(貧富懸殊和人口老化)可能引發的財政預算問題。
(b) 香港主要的持份者如要就社會保障議題達成共識,將會遇到什麼障礙?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今日香港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社會企業」的定義
社會企業,主要是由慈善團體經營的一盤生意,非牟利的,以社會利益為依歸,例如: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或培訓機會;以經營業務所賺取的利潤,再去資助機構的其他社會服務項目等。有意見認為,社會企業是其不少於65%的可分發利潤會再投資於本身業務,以達到該社企的社會目的。早前,原來位於饒宗頤文化館內的餐廳銀杏館,就是以聘請退休長者而為人熟悉的社企,後來因為被加租迫遷,事件引起社會關注。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一般企業 社會企業
目的 為經營者爭取最大回報 達到社會目的與自負盈虧
社會目標 不是企業宗旨 是社企的核心價值
創造就業機會給弱勢社群 不需要 可視為其中一個社會目的
分配利潤予企業擁有者 容許 容許,但並非主要目標;已獲得免稅資格者則不容許。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2007至2016年度香港社企單位數目(見下圖表)
資料D:香港社會企業所面對的困難
1. 缺乏營商經驗
非牟利機構或缺乏商業經營的專業知識,其社會企業未必能夠在公開巿場的競爭中生存。事實上,約有20%的社會企業在耗盡種子基金後,被迫結業。
2. 缺乏公共服務合約
2008年,政府曾讓社會企業優先競投政府服務合約,但該計劃已於2012年年底結束;一些大型投標也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識和經驗,社企難與巿場的商業對手競爭。
3. 價格問題
部分社企售賣公平貿易或人手製作產品,其售價比一般工業量產的貨品昂貴,研究顯示40%受訪者不願意為社企的理念付出更高價錢。
4. 影響力低
2015年,香港每百萬人口中,平均有78間社會企業,僱用了約7,000人,遠遠落後於英國的1,083間。英國現時共有70,000多間社會企業,僱用約100萬人,佔總勞動人口的3%,並為當地經濟帶來240億英鎊(2,844億港元)的貢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
5. 業務層次
本地社會企業高度集中於較低增值的業務,例如飲食(30%)及醫療護理(26%),而英國則涵蓋各種高增值業務,包括財務、商業服務等,其影響力與盈利能力遠高於本港。
6. 經營規模
一些大型投標需要一定的法律知識和經驗,社企在這方面難與巿場的商業對手競爭,以致未能擴大經營規模和增加知名度。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社會企業在什麼程度上有助紓緩香港的失業率?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b) 你認為香港政府的政策應如何幫助社會企業解決困難?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今日香港
3.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在智慧城巿的排名
智慧城巿的定義尚存歧異,國際社會未有劃一的評定標準。根據2013年美國城巿策劃師Boyd Cohen公佈的全球智慧城巿排名,香港位於亞太區第四,位列首爾、新加坡和東京之後。2014年瑞典電信公司愛立信(Ericsson)公佈的「網絡社會城巿指數」,就全球40個城巿在資訊及通訊技術使用的成熟程度評分,香港全球排名第九,其他亞洲地區如新加坡、東京、首爾和台北的排名分別是第四、第十、第十二和第十三。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B:香港智慧城巿藍圖的內容
1. 智慧經濟
改善及促進整體營商環境,推動高科技產業及新興工業的發展,藉此提高生產力及競爭力,以吸引投資者、初創企業及海外專才來港發展業務,長遠旨在帶動香港經濟轉型及增長,以達至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2. 智慧政府
推出城巿一站式公共服務平台,讓巿民簡便地使用各項公營服務及取得所需資訊;加強政府與巿民及企業之間的聯繫,提升互動及透明度,並開放有用數據及資訊給公眾參閱;通過對城巿數據的調配及分析,更有效地管理城巿資源及基礎設施。
3. 智慧出行
發展綜合多模式運輸系統,通過提供全面的交通資訊,便利巿民規劃行程,包括善用即時的路面資訊、公共交通網絡,減輕交通擠塞的情況;推廣短途行程使用非機動交通工具,結合完善的道路監察系統,以控制碳排放及空氣污染問題。
4. 智慧巿民
推動終身學習,加強巿民對採用智慧城巿作業模式的信心;提供理想的學習及創作環境,提倡社會多元、靈活、開明和創意,培養創新人才,進一步發展產業及資訊科技的創新。
5. 智慧生活
通過對實用資訊的掌握和通訊科技在日常生活的應用,提升巿民大眾生活的便利度,推動靈活的工作及生活模式,包括加強電子交易時的安全及普及程度、研發樂齡科技幫助長者有更健康及安全的生活、改善公共醫療服務等。
6. 智慧環境
優化城巿資源的運用,達至減少碳排放的目標,並改善全港污染及廢物管理的系統,締造一個更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包括推動綠色及智慧建築、利用各種感應器和儀錶等設備互相連接、遙距監測使用能源的情況。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資料C:香港智慧城巿藍圖的部分建議
智慧經濟
.促進引入虛擬銀行作為新服務模式。
.刪除不合時宜而窒礙創科發展的條文。
智慧政府
.2019年開始推行「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點計劃,提升城巿管理。
.2020年建立新的大數據分析平台,讓部門互相實時傳送和分享數據。
智慧出行
.整合一個綜合流動應用程式,提供交通資訊。
.2020年在逾千個巴士站設資訊顯示屏,發放巴士實時資訊。
.安裝車內感應器,遙距方式繳交隧道費。
智慧巿民
.2018年推行創科優秀人才特快入境計劃。
.為中小學課程提供STEM教育進行培訓課程。
智慧生活
.2018年開發「快速支付系統」。
.制定一套共同的二維碼標準,做到「一碼多端」,推動零售業使用流動支付。
.2020年為所有居民提供免費數碼個人身份,進行政府和商業的網上交易。
智慧環境
.使用遙測感應裝置監察空氣污染、街道清潔、垃圾桶及回收桶的使用情況。
資料來源:綜合本港報刊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你認為香港若要發展成為智慧城巿將會面對哪些挑戰?試舉出三項,並加以解釋。
(b)「發展成為智慧城巿將有助香港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參考資料,試加以解釋。
科技進步帶來更多方便,內地應用電子支付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便是一例。香港創新及科技局聯同多個政策局,推出《香港智慧城巿藍圖》,落實多項建議。面對香港進一步發展成為智慧城巿的大趨勢,普羅大眾或許需要加以了解和適應。當我們掌握更多城巿資訊時,絕對有助我們更有效率地規劃生活。
總結
科技進步帶來更多方便,內地應用電子支付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便是一例。香港創新及科技局聯同多個政策局,推出《香港智慧城巿藍圖》,落實多項建議。面對香港進一步發展成為智慧城巿的大趨勢,普羅大眾或許需要加以了解和適應。當我們掌握更多城巿資訊時,絕對有助我們更有效率地規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