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多市民需負上照顧年長及患有長期病患家人的責任。有調查發現,本港90%照顧者壓力評分瀕抑鬱邊緣,但估計有23萬名需要上班的「夾心照顧者」因未符合政府對照顧者定義而未能享用政府服務。負責調查的團體期望檢討有關定義,日後制定支援照顧者政策時要考慮「夾心照顧者」的需要。
90%受訪者壓力爆煲易抑鬱
慈善機構大銀(Big Silver)早前訪問449名市民,透過「沙氏負擔訪問(ZBI)」評估他們的壓力,發現90%受訪者的照顧壓力評估達24分或以上,可能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其中最高分者更達86分,差兩分便達評估最高的88分。
大銀總監及總編輯陳曉蕾昨日表示,政府與社福界對照顧者有「與被照顧者同住」、「有親屬關係」及「非受薪」3項要求,約有23萬人符合有關定義,但實際上有不少需要上班、並非與長輩同住的市民同樣為照顧工作付出極大心力,估計約有逾100萬名被忽略的「夾心照顧者」。
本身是會計師的Maggie亦是「夾心照顧者」,她的爸爸於2015年確診患上認知障礙症,媽媽雖主力負責照顧工作,但她在周日亦會協助照顧爸爸,讓媽媽可以透透氣。
她為了照顧爸爸更報讀過社工課程,「照顧不是有錢就可以。你有錢,但不懂得去找服務,一樣沒用。」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樓瑋群指出,國際間雖有共識「照顧者」是非受薪,但要否同住及需否達到一定的照顧時數則未有清晰定義。
她指個人護理、社區獨立生活、情緒支援、管理外傭同屬不能忽略的照顧工作。 大銀建議政府檢討現時「照顧者」的定義,未來制定支援照顧者的政策時要一併考慮「夾心照顧者」的需要,樓瑋群亦期望政府於2021年的人口統計可調查包括「夾心照顧者」在內的照顧工作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