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主體和東人工島及西人工島,由一個統一的智能化全方位自動檢測和監控系統控制。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介紹,東人工島和西人工島均有先進的防風、防浪、防淹設計。
他指出,島四周遍佈逾4萬多個巨型扭工字水泥防浪塊,延伸出海40多米,有效削減海浪動能。島四周建有8米至9米高的擋浪牆,能完全阻截十年一遇的颱風掀起的巨浪,「早前『山竹』來襲,海浪經扭工字塊群層層削弱,最後能越過擋浪牆的海浪很少。」
即使出現「百年一遇」的巨風而有浪水越過擋浪牆,牆底碎石地下是集水區,島四周有四座強力泵房,當集水達到一定高度就會自動啟動,將集水排出島外,亦不怕海水會湧入隧道或造成破壞。他說:「這套防浪、防淹系統在『山竹』吹襲期間得到有效檢驗,全島沒出現任何損毀和水淹,連玻璃都沒碎一塊。」
不規則扭工字塊能擋「山竹」
巨型扭工字防浪水泥塊在全島周邊有序擺放,但在東端則不規則擺放,曾有港媒懷疑是工程質量不過關、被海浪沖毀。余烈表示,這有意不規則擺放,因為下面就是沉管隧道頂部,不能超過沉重限制,需要減少扭工字塊,又要有效防浪,「經計算,這樣不規則擺放防浪效力最大,『山竹』吹襲期間也證明東端扭工字塊達到設計防浪標準。」
他指出,每年約有5個至6個颱風,必須制訂清楚應對方案並作出針對性策劃,而去年「天鴿」的風力逾16級,但都沒有早前的「山竹」巨大,事實亦證明大橋經得起風浪。
余烈表示,西人工島正是應急、巡查、維修中心,島內的自動化監控中心,管理13個子控制系統,包括港珠澳大橋主體的橋、島、隧通風、消防、照明、水電、交通監測、氣象、維護等,整體結構密佈傳感器,一有異常就會立刻發出警報,啟動處理措施。
東島建築物作旅遊中心開放
另外,在東人工島中間,有座樓高4層的宏偉建築。余烈介紹,該座建築預備作為旅遊中心對公眾開放,用於旅遊休閒用途。東島處於香港與珠海之間,四面環海,距離不斷升降的香港國際機場的直線距離只有5公里,島上望山、望海、望飛機,有很高的觀景價值。
旅遊中心樓面面積約2萬平方米,就像一個超大型的高速公路服務中心,其中設有展覽廳,未來會提供餐飲、商貿、休憩等各項服務。由於東島位於兩地口岸中間,也許能成為一個大型的免稅區,但這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的批准。
東人工島既是旅遊休閒中心,也是工作車輛掉頭的地方,如維修工程車、消防車、救護車等,將來如果有跨境急救病人交接,兩地救護車將在東人工島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