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院士.細說】助灣區育醫才 制度接軌國際

2018-11-19
■梁智仁盼香港在大灣區醫療方面扮演「Trainer(培訓者)」角色。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梁智仁盼香港在大灣區醫療方面扮演「Trainer(培訓者)」角色。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梁智仁:善用醫療軟硬件 港可成三地合作開路者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高鐵、港珠澳大橋相繼開通,加上國家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一系列措施,無不顯示國家力挺香港發展。本港首位以醫學成就獲選中科院院士的學者、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接受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相關的舉措「一定會幫到香港」。在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大趨勢下,本港的醫療產業有望一馬當先,成為三地合作的開路者。梁智仁希望香港在其中扮演「Trainer(培訓者)」角色,料最理想二三十年後,令區內醫療水平全面提高,制度與國際接軌。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梁智仁出身醫生世家,本身是脊柱側彎問題的世界級權威,在港大工作的38年間,當了23年系主任、兩任醫學院院長,有豐富的研究、教學和前線醫療經驗。

上世紀80年代,他已北上交流,向內地同行做示範手術;他帶着外科醫生果斷的個性,於本世紀初,擔任公大校長,其間該校學生人數倍翻,爭取到擴建大學的用地,將大學轉虧為盈。

2013年,梁智仁以另一身份服務醫療界,擔任醫管局主席,上任以來遇過不少挑戰,亦令他的管治經驗更加全面。

梁智仁憶述,1981年第一次北上廣州人民醫院做示範手術,之後他赴內地交流過六七十次,認為兩地醫療交流帶來成效,有助促進內地醫療水平的提高。

集專業和行政能力於一身的梁智仁認為,在未來大灣區的發展中,香港在醫療領域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訓練人才,「而且要培訓『 培訓者』」,做到受訓者有能力再培訓其他人,形成良性循環,在兩地醫療人士積極、深入交流下,梁智仁認為,「最理想二三十年後,令區內醫療水平全面提高,制度與國際接軌。」

科研費「過河」 必定幫到香港

他解釋指,香港缺乏醫生,根據現行條例,吸引香港的醫生到內地就業不應該成為目標,而相比之下,在當地培訓醫生則可行得多。他認為,香港醫療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有成熟的系統,訓練和評核方面都很完善,而內地則有足夠空間以及良好的經濟基礎,灣區內城市投資共同建立新醫院應該並不困難,最重要是要焦點準確,確定要做專科,在制度、儀器以及高素質人才方面都提出清晰規劃,並一定要具備訓練中心的作用。

作為香港土生土長的學者,他認為國家在創科方面出台的措施,例如國家科研經費「過河」等政策,「一定會幫到香港。」記者讓他為當前特區政府在創科發展方面的表現評分,他笑言:「不評分啦」,合格了嗎?「合格是一定的。」

指港產業化表現暫時「麻麻哋」

梁智仁坦言,在產業化方面香港暫時表現「麻麻哋」,他指產業化需要土地、投資和進行產業化的手段方法,他舉例指早年港大積極發展產業化成立Versitech,但鮮有十分成功的例子,主要是大學資源有限,因此在基礎研究方面着力,而政府則可利用大量資源,並通過建立政策吸引投資,發展產業化。

不過,他認為近兩屆特區政府在創科發展方面作風十分積極,不僅增加了科研資源投入,亦成立創科局、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等都是「正面的做法」。

梁智仁指,在香港發展科學潛力巨大,除在港發展基礎研究外,推動應用科學亦可助GDP增長,並增加就業機會。香港要做的是善用現有資源,例如香港在醫療方面有很好的制度、公共醫療體系,以及很扎實的科研基礎,可加大基因科學、再生醫學和生物資訊學等應用科學的發展力度,會對本港科研大有益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