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晨雙星升空完美收官 年底正式為「帶路」沿線導航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西昌報道)昨日2時7分,在群山環繞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搭檔遠征一號上面級)托舉着北斗三號雙星在巨大的轟鳴聲中緩緩起飛。3個多小時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中國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計劃在年底前開通運行,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導航服務,邁出從區域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
中國北斗三號工程於2009年開始實施,2016年完成試驗系統建設,充分驗證新一代導航信號體制後,按照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全球系統三步實施組網。2017年11月,北斗三號雙星首次升空。2018年3月底,由8顆北斗導航衛星組成的最簡系統建成。昨日,隨着第18、19顆北斗三號衛星的完美升空,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已圓滿完成。
北斗導航工程,是中國航天較罕見的高密集發射任務。一年來,11次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成功將19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和1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北斗三號衛星各方面指標完全達到預期,總體性能較北斗二號提升一到二倍。」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北斗三號最好的定位精度已可以達到2.5-5米,覆蓋範圍擴大至全球,建成後「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收到北斗的信號,使用北斗系統。」
兼容美俄系統 成果世界共享
對於中國北斗,很多人關注其與GPS等其他國家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問題。冉承其表示,北斗系統與美國和俄羅斯的導航系統,已經實現系統層面的兼容,以及應用層面的合作。北斗相關的產品已向80多個國家輸出。除基本的導航服務之外,還可用於民航、高鐵等高安全領域,並在國際搜索救援方面發揮作用。對於北斗獨有的短報文特色,將在全面兼容北斗二號短報文服務基礎上,服務容量提升10倍,用戶機發射功率降低10倍,短報文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用戶終端小型化、集成化,使用更方便。
「客觀地說,我們應該會提前完成任務目標,」冉承其說。中國原計劃在2020年實現北斗三號服務覆蓋全球,但由於工程進展順利,這一時間可能會提前到2019年底。據了解,北斗導航的後續計劃,預計在2019年至2020年,發射6顆北斗三號MEO衛星、3顆北斗三號IGSO衛星和2顆北斗三號GEO衛星。此外,2035年前還將建設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
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和配套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分別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 291次飛行。
北斗導航系統
■2000年至2007年,中國發射4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建成北斗導航試驗系統,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的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2007至2018年,中國建成由14顆「北斗二號」組成的導航系統,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北斗二號」系統主要有三大功能:快速定位,為服務區域內的用戶提供全天候、實時定位服務,定位精度與GPS民用定位精度相當。
■2017年至今,中國共發射19顆北斗三號衛星。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可能提前至2019年底完成建設,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提供兩種服務方式,即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開放服務是在服務區中免費提供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授權服務是向授權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