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屯院「單孔胸鏡手術」治癌速出院

2018-12-10
■(左起)湯健海、梁女士及丘健輝。香港文匯報記者顏晉傑 攝■(左起)湯健海、梁女士及丘健輝。香港文匯報記者顏晉傑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晉傑)傳統的胸廓切開術會令病人出現一道近乎橫跨半邊身、長約8吋至12吋的傷口,病人完成手術後需較長時間康服,屯門醫院近年引入多項新技術,以減低病人因接受手術而造成的傷害程度,新技術不單可以減少病人身上出現的傷口數目及大細,部分人更不需使用氣道插管輔助呼吸。

「胸腔影像內視鏡輔助手術」出現多年,醫生最初會在病人身上開3個大小約4厘米的洞,而隨荍瑋N成熟及科技進步令儀器體積縮細,手術亦由最初的三孔發展至後來的兩孔,甚至現時只得一個孔。

屯門醫院現時亦廣泛利用有關技術,由2015年至今,該院已經進行了超過450宗「單孔胸腔鏡手術」,屯門醫院外科顧問醫生湯健海表示,開少一個孔可令病人身上出現的傷口減少,從而紓緩痛楚,病人手術後可以更快重新活動,縮短留院時間,有助減低交叉感染、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加快病人的康復進度。

減少手術痛楚 出院可行公園

新技術亦適用於治療香港頭號癌症殺手「肺癌」,73歲的梁女士上月便曾以「單孔胸腔鏡手術」將體內的腫瘤切除,她指自己手術後只是留醫了7天,指手術的痛楚不嚴重,出院後可以如常外出買R煮飯及行公園。

肺癌是香港頭號癌症殺手,如果病人所患的是非小細胞肺癌,醫生一般會以外科手術為患者將腫瘤切除,但湯健海指「胸腔影像內視鏡輔助手術」只適用於較早期發現的病人,如果病人體內的腫瘤體積較大,仍然要以傳統的「胸廓切開術」進行治療。

另外,屯門醫院在2016年起亦引入「免插氣管內管之胸腔影像內視鏡輔助手術」,醫生會以靜脈注射麻醉藥代替麻醉氣體作為全身麻醉的媒介,病人在手術期間會在喉罩氣道或經鼻高流量氧氣喉協助下自行呼吸,避免過往利用氣道管及呼吸機協助進行胸肺手術的病人呼吸時可能會使病人喉嚨不適、使用麻醉氣體後作嘔作悶,和聲帶、氣道及肺部受損等潛在問題。

屯門醫院麻醉及深切治療科副顧問醫生丘健輝指,該院在2016年引入新技術後,已經為逾60名病人用過新技術進行手術,手術類型包括肺部楔形切除、肺葉切除、肋膜黏連術及交感神經切斷術。

丘健輝透露,使用新技術進行手術的病人平均麻醉時間、全身麻醉逆轉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以傳統做法進行手術的病人短,而且亦沒有病人出現過全身麻醉後的不良反應。不過,他指醫生需因應病人個別情況作評估才能決定是否用新技術為病人做手術,稱新技術只適用於身型偏瘦的病人及較簡單的手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