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劉振祥稻浪中 捕捉舞台光影

2018-12-15
■工作中的劉振祥   照片提供:劉振祥■工作中的劉振祥 照片提供:劉振祥

池上的穀倉藝術館由六十年歷史的老穀倉改建而成。著名設計師陳冠華收集整理池上鄉親的老照片,凝聚大家對穀倉的回憶,用做減法的方式來進行設計與改建,在最大程度上維持了原建築物的空間和結構。從外觀看,藝術館有着淡墨色簡約外表和通透的玻璃牆,內部則是寬敞的現代展覽空間。

今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雲門到池上位於稻田中的舞台上演出《松煙》,在穀倉藝術館中則同時展出攝影師劉振祥的《雲門風景》作品展。與雲門密切合作了三十一年,劉振祥的鏡頭捕捉了舞團無數精彩瞬間。從規整的鏡框舞台,拍到廣袤的稻田中央,攝影師嘗試在無盡流變中定格充滿意義的剎那光影。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在池上,劉振祥不僅拍舞者,也拍山脈雲彩稻田和當地的鄉親。「就像林老師經常說的,最美的風景是人。」2013年,雲門排《稻禾》,舞團提前一年就到池上,讓舞者和鄉親一起割稻勞作,感受稻子的生命力。劉振祥也留駐池上,觀察四季變化,拍下許多照片。今年再來,他帶着航拍機,嘗試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片土地。

對他而言,池上的山和雲就讓人看不厭。「池上地處盆地,被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夾在中間。冬天天黑得比較早,六點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山脈雲層的變化。這邊溫差也大,清晨,露水蒸發,山嵐的變化是千變萬化,尤其海岸山脈的棱線非常美,每個棱線背後都襯着雲霧一樣。這次來呢,就發現中央山脈的變化比較多,如果早起,會發現山的最高點是紅色的,地下陽光還照不到,只有頂端有陽光,山的棱線是紅色的,這是我這幾天不同的感覺。」

舞蹈與環境融為一體

在被山巒包圍的稻田中拍攝舞者的身影,自然和在劇場中不同。劉振祥說,在劇院中拍攝,所專注的是舞者的表演動態,在池上則沒有辦法顧及到演員的細微表情,反而是將注意力主要放在環境上。「舞蹈、土地、山脊結合在一起,變成流動的風景。」於是,《稻禾》的背景變成的真實的稻田,風中稻浪翻滾的聲音也成為了演出的一部分;《薪傳》的<渡海>中,被風吹鼓起的白布如同張開的風帆,與遠處的天地山脈融合在一起,帶來有別於劇場演出的觀感。

《松煙》亦美。當光線衝破雲層灑落在舞台,舞者的影子投在白色的地板上,人與影一起舞動,是劇場中難以經歷的動人時刻。「在劇院中不可能有這樣的情況,燈光設計師不會設計這樣的燈光,像老天爺一樣這樣把光灑在整個地板上。」劉振祥說,池上的天光變化很快,拍攝時要不停留意。那天的演出,他本來在觀眾席的最前面拍,忽然一束天光降臨,他趕忙跑到後面,用較高的角度拍下整個大地,捕捉到人與影一起舞動的瞬間。

「這麼大的舞台,拍攝的重點就集中在比較寬的景,如果聚焦在幾個人身上,就感受不到這麼大這麼美的畫面。劇院中就比較着重在身體的線條和姿態上面。」他說。

舞台攝影很好玩

和雲門合作三十一年,劉振祥對雲門的作品如數家珍,但他說,哪怕已經在排練中看過拍過某個作品的片段無數次,當正式演出時,那種感動仍像是第一次看,「整個連接起來就不一樣了。」

在舞蹈演出的現場,一切快速流變,並不可重複。該選擇什麼位置來捕捉畫面,需要當下迅速作出決定。劉振祥說第一次拍時,他通常選用編舞家的角度,選擇編舞家前面的一兩排來拍攝,用編舞的角度來看舞台,觀察每個人的位置和排列。如果有第二次拍攝的機會,再開始嘗試不同的視角,比如從較高的角度來捕捉。「因為雲門的很多舞作,地板都很有戲,有時有投影在上面,有時有很多的光影變化,有時有裝置。去比較高的角度,才能看到舞者和地板的互動關係。」

對他來說,舞台攝影最好玩的正是瞬間的「千變萬化」。「尤其是舞蹈,變化得很快。」他說,「你必須在每個段落中找到幾個定格的畫面。編舞在創作時是不會去考慮定格的畫面的,可是當你要把它轉化成一張平面照片的時候,必須有幾個基本條件。從動態的東西轉成靜態,它的結構、構圖,或者每個人的位置和線條都有關係,我必須去尋找什麼樣的段落可以轉換成平面的照片,這是比較好玩的,需要不斷地尋找。我們常常拍出來,連舞者和老師都會猜這是哪個段落。」

而隨着攝影的數位化及攝影器材的進步,劉振祥認為整個舞台攝影的門檻已經降低很多。「你要捕捉到不錯的畫面,或者把它定格下來都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它的困難在於你賦予它什麼感覺?你為什麼會選擇這個畫面?整個流動中,你為什麼去截取這個畫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