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1000人產能勝過6000人

2018-12-21
■東江為德國一些知名車廠生產的汽車模具。■東江為德國一些知名車廠生產的汽車模具。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昌鴻)從事印刷包裝的星光集團,是老牌港商,不少港人都認識其老闆林光如。在許多同行倒閉後,星光仍保持蚚降殿o展,其中的奧秘是不斷地轉型升級和聯合高校自主創新。年逾七旬的林光如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十多年前內地人工成本就大幅飆升,印刷業屬勞動密集型行業,承受巨大壓力,星光也積極推進機器換人的轉型戰略。他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我們1,000人的印刷工廠,產能相當以前高峰期6,000人效率的1.67倍。」

林光如介紹,2015年其前海拉斯曼智能系統(深圳)有限公司成立,前身是2012年2月成立的香港星光集團自動化研發中心,目前研發團隊共計80餘人,並聯合暨南大學機器人智能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協作攻關研發工業機器人,如自動點膠機、賀卡翻轉機、自動開槽機、自動包裝機和智能機械手等,基本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工廠」,大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生產效率,也增強了競爭力。

機器人工作 質量穩定

為汽車零部件、3C產品和手機配件等提供鑄造業務的嘉瑞集團創始人、主席李遠發也告訴記者:「自2005年人民幣升值以來,各種成本持續大漲,為了應對高成本的壓力,我們主動推進工廠轉型升級和自動化,至少投入了600萬元人民幣購入打磨機器人,每台機器人最低花費30萬元人民幣,一共引進20台,因此工廠效率獲得了大幅提升了30倍。以前需要60人工作現在只有2人就可以完成,並且保證了質量穩定和品質。」

在壓鑄機方面,嘉瑞集團近幾年也不斷升級,一台自動化壓鑄機器人最低價格為100多萬元人民幣,集團引進了10多台,總投入最低1,000多萬元人民幣,以前需要四五個技工操作機器,現在使用機器人了,僅需一人就可維持運營,效率至少提高四倍。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