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走過高山低谷 內地廠房屹立33年

2018-12-21
■嘉利國際自2007年起發展自動化,員工人數大減,降低經營成本。■嘉利國際自2007年起發展自動化,員工人數大減,降低經營成本。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珠三角好多工廠經過幾輪金融風暴的淘汰,僅三分一生存下來。返回北方的工人也多了,每年的招聘難度愈來愈高。」專營五金塑膠及電子專業代工業務的嘉利國際(1050)執行董事陳名妹,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珠三角正面對勞工短缺及工資每年急升的困境,集團自2007年起發展自動化,員工人數已由高峰期的1萬人,減至目前3,000多人,加上整合廠房,令經營成本大大降低。

嘉利國際於1980年成立,初期在觀塘生產錄影帶外殼,1985年乘荌禤a的改革開放政策,將生產基地由香港遷往東莞市鳳崗鎮雁田廠房,至今已在內地建廠33年。陳名妹說:「作為第一批受惠的港商,當年勞工供應源源不絕,高峰期員工人數近1萬人,有3間廠房!」

拓自動化 人力成本慳70%

不過,2008年內地的勞動法開始執行得很嚴格,很多工廠都出現罷工,勞工成本大增,當時每年最低工資大增20%。「最低工資當時200多人民幣,增至現時1,750人民幣,我們現時的最低工資約1,810元人民幣,高過政府最低工資要求,但計及加班等平均每月工資其實達6,000多元人民幣。」

幸好集團早於2007年便已積極發展自動化,至2011年已有200多台自動化機械臂操作,至今已有338台,人力可節省高達60至70%。「以前一台機要用1.4個人,現在一台機只需0.38人。」目前,集團每年都會投資約5,000萬元於自動化生產方面。

政府大額資助智能化升級

內地主張的「中國製造2025」,支持人才落戶,推動工業4.0,對企業發展高新科技都有支持。除了硬件的資助,政府亦有資助集團用於投資於生產方面的軟件,如生產實時製造系統(MES),對集團智能化升級很有幫助。「政府每年都會驗收我們於科技方面的投資,連續兩年都取得頗大的資助額,每年都有超過6位數字。」

廣東於2013年推出的「騰籠換鳥」政策,目的是促進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將產業勞動密集的加工生產環節轉移到東西兩翼。陳名妹介紹,嘉利將3間廠房整合至玉泉的1間廠房,後勤人員也大整合,降低行政成本。原來的第一及第二廠房用作發展房地產項目,預計今年底就建成,2019年可以正式有盈利貢獻。她預計未來幾年,地產會佔集團相當一部分盈利貢獻,但強調製造業始終是主業,「永遠都不會放棄。」

對於貿易戰的影響,陳名妹坦言集團暫時不太擔心。因集團的業務八成是伺服器,客戶主要是全球知名的企業,如HP及IBM等,產品的付運是全球性,故影響不大。而在第一輪的關稅清單中,集團只有其中一項-存儲產品上了榜,但只佔整體營業額少於5%。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