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
楊孫西
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但許多人不知道,他老人家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最早決策者。今天,在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25周年的時候,我們不妨花些時間,回顧一下歷史。
1949年10月,解放軍解放了廣州,兵臨深圳界河邊,卻停止了腳步。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難道是害怕英國在香港的一萬多名駐軍嗎?當年12月19日《香港華僑報》頭版頭條的報道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毛澤東已保證香港地位安全,英國年內承認中共。」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毛澤東生前雖未能親自踏上香港這片土地,但是卻長期關注香港問題,欣賞和重視香港,並為香港回歸做好一切戰略和政治外交方面的準備。
解放軍不打香港並非是到解放廣州時才臨時決定的,事實上毛澤東對此問題早有考慮。
我們聽聞早在1946年12月,毛澤東就說過,對香港我們現在不提出立即歸還的要求,中國那麼大,許多地方都沒有管理好,先急於要這塊小地方幹嗎?將來可按協商辦法解決。
1949年初,全國大局已定,毛澤東與斯大林代表米高揚談話時說:「目前,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有利些。」
我認為,毛澤東早在青年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要從世界看家鄉、從世界看中國的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冷戰格局中,毛澤東早就意識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會極力阻止中共上台執政,一旦中共執政,它們則會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而香港作為英國在遠東政治經濟勢力範圍的象徵,暫時留在英國人手裡,比立即收回顯然更加有利。因為,英美之間、英歐之間在對華政策上存在矛盾,英國為了保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就不能完全跟着美國走,來封鎖中國。相反,為了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發展,必須要和中國保持較好的關係。
他老人家看到,香港是大英帝國在遠東政治經濟勢力範圍的象徵。在這個範圍內,美國和英國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對華政策上也有極大的分歧和矛盾。中國把香港留在英國人手上比收回來好,也比落入美國人的手上好。香港留在英國人手上,就可以擴大和利用英美在遠東問題對華政策上的矛盾。在這個情況下,香港對我們大有好處,大有用處。就這樣,香港成了中國對外部世界的瞭望台、氣象台和橋頭堡,通往東南亞、亞非拉和西方世界的跳板。
當時,毛澤東在香港問題上所採取的上述政策,受國際上一些共產黨的批評,他們認為中國對帝國主義的態度過於軟弱,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竟然會允許殖民地的存在。毛澤東回應說,各個帝國主義國家歷史上與中國的許多條約有的已經失效,有的已經廢除。香港、九龍小部分是割讓的大部分是租的,租期是99年,還有34年才滿期。我們主張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經過談判和平解決遺留問題。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們現在就控制它,對世界貿易、對我們同世界的貿易關係都不利,我們暫時不準備動它。
正是因為有毛澤東這樣的戰略決策,新中國成立不久,英國就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第一個承認新中國,與新中國談判建立外交關係。也正因為有毛澤東這樣的戰略決策,當西方國家跟隨美國對中國實施封鎖禁運時,中國能夠通過香港這一特殊管道,進口石油化工等重要戰略物資。而到中蘇關係破裂、中國在陸上的進出口通道完全被封閉之時,香港更幾乎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在此期間,香港不僅對祖國內地的經濟建設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沒,它本身也因此而獲得快速發展,很快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作為香港人,大家有目共睹,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一直恪守着「協商解決」的決策,正視英國在香港的「治權」,不干涉香港內政,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都處在極其混亂的狀態,香港本身也發生大規模反英「風暴」之時,毛澤東在此問題上始終未發生過任何動搖。
大家知道,為了維持香港繁榮穩定,中共高層一直要求有關領導不能拿內地的眼光去看香港,更不能用內地的辦法去干涉香港。為了保證香港同胞的福利,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以優惠價格為香港提供生活必需品、淡水和工業原料,即使在最困難的三年時期(1959-1961)也從無中斷,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六十年代初,由於天旱,香港用水緊張,存水量告急,中央政府作出決定「香港居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我們自己的同胞,供水工程應由我們國家舉辦,列入國家計劃」。結果,東江之水跨山而來,解決了香港的水荒。
我曾聽學者說:「香港就是這麼奇怪的城市。信仰社會主義的中央政府支持它繁榮」,「北京提供了戰後幾十年香港社會穩定的客觀條件,也給予了投資者充分的信心??實際上,香港戰後幾十年的『繁榮與安定』環境,是北京營造的。」而北京之所以能夠在香港「營造」這樣的環境,很大原因是毛澤東的遠見卓識和「協商解決」的正確戰略政策。
今天我們以書畫展的形式,來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十分有特色,有意義。我們紀念毛澤東,對其無量功德不僅應該牢記在心,而且更應以實際行動落實之,使香港能夠在「一國兩制」的大框架下,真正長期保持社會安定和諧、經濟發達繁榮,民生歡樂幸福。這是毛澤東在60多年前所樂見的香港,也是我們港人今天所企盼的香港。
最後,再次感謝書畫家們為這次展覽創作的優秀作品。感謝藝術香港等主辦、協辦機構工作人員的辛勤勞動。
(此文為藝術香港等機構主辦的「領袖毛澤東書畫展」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