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興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普通老百姓感受最直接的就是生活水平和質量的大幅提升。40年前的中國,經濟瀕於崩潰。現在,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7.4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超過22倍,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成果不斷湧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引領世界潮流,國家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40年前,國人普遍認為「西方的月亮比東方圓」。40年後,中國已站到世界舞台中央。作為電影界人士,我特別喜歡看《戰狼2》和《紅海行動》這兩部電影,因為它們真實反映了利比亞撤僑和也門撤僑的情形,非常感人。我想,如果不是40年前改革開放的正確決策,如果不是40年來披荊斬棘的改革舉措,我們的國力不可能達到今天的水平,這樣的故事根本就不可能出現。
抓住改革開放機遇譜寫「香江傳奇」
11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肯定港澳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6大作用: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市場經濟的示範作用、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和城市管理的借鑒作用。
改革開放之初,內地投資環境差、營商政策不完善、投資前景不清晰,外資猶豫觀望,是香港同胞懷着赤誠的愛國之心和敢為人先的精神,率先到內地投資建廠,開創了多個第一:1978年第一家由境外人士開辦的工廠--珠海香洲毛紡廠,1980年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83年第一家五星級酒店--白天鵝酒店,都是港商的傑作。這些「第一」,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第一桶金」,而且發揮出巨大的示範效應,激發了外資投資中國的信心,帶動世界各地企業家紛至沓來。
香港同時是改革開放的受惠者。香港背靠祖國,抓住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借助內地經濟快速發展的契機,利用內地龐大的市場,獲得巨大商機,成功實現製造業的北移升級和經濟轉型,成就了世界級的商業和服務中心,創造了「經濟奇跡」,譜寫了「香江傳奇」。對此,我們這一代人感受最為深刻,很多企業和企業家都是乘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春風、依託內地龐大的市場和資源發展壯大起來的。
事實上,「一國兩制」本身也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一國兩制」的構想是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提出,也是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變為現實。改革開放不僅成就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順利回歸,更成就了香港在國家強有力支持下戰勝兩次金融危機和「非典」疫情等一系列風險挑戰,保持了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新一輪改革開放為港提供大舞台
40年的實踐已經證明,無論對內地還是香港,改革開放都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既然是正確的,就應該堅定走下去。
12月18日,國家舉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向全世界宣示:將改革進行到底。國家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這是香港再續傳奇的最佳機遇和最大舞台,香港必須搶抓機遇,不能「缺位」。
經驗告訴我們:內地越是開放、越是跟國際接軌,香港聯繫國際的門戶功能就越重要,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也更突出。現在,國家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推動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開放的戰略部署,為香港提供了廣闊舞台。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兩大世紀工程相繼建成通車,進一步擴大了香港優勢。只要我們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真正對接國家所需、貢獻香港所長,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用武之地」就會越來越廣闊,「東方之珠」就會越來越璀璨。
習近平主席10月在廣東考察時說:「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下一個40年的中國,定當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站在新一個40年的起點,我們彷佛看到,一幅精彩紛呈的新的歷史畫卷正徐徐展開,香港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