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相關議題近年備受關注。身為人父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在新一年度的立法會會期加入教育事務委員會,目的便是為這群家長及孩子發聲,「他們值得社會多一點關注。」接下來一年,他希望爭取「人本支援」津貼,實現SEN家長爭取已久的訴求。
在融合教育的政策下,教育局以校本的模式提供津貼,讓學校針對SEN學童增聘人手或外購服務,惟津貼是否用得其所則值得商榷。
陸頌雄表示,過去接觸不少SEN個案,有家長反映部分學校或把SEN學生視為「包袱」,甚至想盡辦法令他們退學,「那是十分現實的問題,雖然教育局設有指引,但各校在執行上並沒有劃一標準。」
指現行支援乏針對性
他續說,有學校利用津貼提供的課程欠缺針對性,例如功課輔導班,對家長而言很「雞肋」。事實上不同類別的SEN孩子有各自的需要,他以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為例,可以進行靜修、瑜伽等訓練,增強專注力,「很多家長希望做到『錢跟人走』,讓他們購買合適的專門服務。」
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政府每年額外撥款約8億元,由2019/20學年起推行增加支援津貼額、按學生需要提供常額教師職位等多項措施。
陸頌雄指相關措施令人期待,並認為政府加大投放資源,反映對SEN的重視漸增,相信為SEN學童提供額外津貼並不難。
他強調,SEN問題值得社會關注,因為現時SEN學童的比例並不少,「如果這一群孩子未能跟得上發展,長大後如何適應社會?就業上會出現什麼困難?若他們一生充滿挫折及負能量,這將會帶來反效果,屆時社會的代價更大。」
談到共融社會,陸頌雄認為,隨着平機會的推廣及社會的進步,大眾對於SEN的認知度增加,包容意識漸強,但不能避免有小部分市民仍持負面看法,「這不是一朝一夕,還要持續推廣。」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珈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