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援助不足:家校亟需支援 免「融教」淪空談

2018-12-31

目前教育局採用「雙軌制」推行特殊教育,把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轉介入讀特殊學校;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則可入讀普通學校 ,與普通兒童相處。學校須推行「全校參與」 模式的融合教育,營造一個共融的學習環境。「融合教育好像很動聽,但並不是每一個老師也兼顧到。」阿曦道。

教育局過去以現金津貼及額外教學人員形式,協助學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 2016/17學年第二層支援的學生每人每年的津貼額為13,725元,每所學校每年的學習支援津貼額上限為1,583,616元。

嘆社工教師難兼顧到位

阿曦的長子明仔及女兒欣欣均就讀普通學校,她直言學校對家長及學生的支援均不足夠,並批評津貼欠缺透明度,明仔的中學雖然獲得津貼,卻沒聘請社工,只有訓導主任:「兩者十分不同,變相我們沒有什麼支援。」至於欣欣的學校雖設有社工,但社工需要應付整間學校眾多學生,難以照顧到每一個SEN學童,「家校合作,結果只是家長投訴,校方才跟進。」

阿曦說,由於欣欣屬於「有限智能」,學業上自然較其他同學遜色,校方因應情況減少其功課量,又安排她參加課後功課補底班,但只是聊勝於無。

她續說,欣欣最需要有耐性的教導,只有重複解釋數遍才會明白,曾有義工替欣欣「一對一」補習,結果成績突飛猛進,數學測驗更取得80多分的佳績。

盼增資助援基層SEN生

她強調,SEN學童只要有外來支援,亦有進步空間。惟基層家庭往往沒有資源栽培,阿曦坦言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無法在學業上幫助女兒,而聘請「一對一」私人補習一個小時亦動輒過百元,實在難以負擔,坊間針對SEN學童的語言治療課程更收費逾千元一堂,「欣欣曾對我說,她想入讀band 1中學,我知道沒有可能,但又不想潑她冷水。」

阿曦明白,孩子在重視學業成績的社會中出路較少,從不期望他們有過人的成就,只盼盡自己能力扶持他們。

她希望政府及學校可以增加支援,並改善現行措施,例如設立專責社工跟進SEN兒童的個案;增加針對SEN開支的透明度,令政府津貼用得其所;提供額外資助予基層SEN家庭;為SEN學童及其家長提供情緒支援。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珈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