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江南四大古鎮之一,烏鎮有的不僅僅是小橋流水、烏瓦白牆,伴隨着烏鎮戲劇節和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的落地,它也逐漸從一個旅遊小鎮向文化小鎮轉型。12月27日,未來之星一行來到烏鎮景區,聽講座逛展館,體驗了一番別樣的文化之旅。
中大生:想起西九文化區
「沒想到竟然能在一個小鎮裡看到大劇院和美術館,實在讓人感覺不可思議。」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業三年級學生林裕博坦言,烏鎮的文化復興故事使他想到了正在建設中的香港西九文化區,兩者皆是為了讓文化走進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同學們,剛剛你們路過且不斷按動快門的小河,曾經是一條臭氣熏天的污水河,你們別看烏鎮現在那麼美,它曾經是一個破破爛爛、毫無知名度、沒有遊客的江南小鎮。」
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經理王左權告訴同學們,直到1999年,烏鎮西柵發生一場大火,作為政府工作人員的陳向宏來到烏鎮,負責安置工作,並留了下來,這才開始了烏鎮的保護與開發之路。
「挖掘恢復百年歷史的『香市』、請年久失傳的皮影戲老藝人重新出山、唱響已基本絕響的傳統花鼓戲、恢復具有濃郁水鄉特色的藍印花布染坊,展示印染藍印花布的過程......從1999年陳向宏帶領人馬進駐烏鎮的第一天起,烏鎮就把保護、挖掘、恢復、傳承、演繹傳統文化作為『歷史街區的再利用』的一件要務來抓。」
打造特色文化小鎮
這基礎之上,一個「文化烏鎮」的概念應運而生。2013年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文化烏鎮」依託優質景區資源,傳承與復興烏鎮文化根基,匯聚全球文化藝術精品,通過中外文化的交流,搭建起藝術教育的課堂以及藝術孵化基地,致力於打造具有特色的內地文化小鎮。
「我以前只在電視台的古裝劇裡見過染坊,今天好像穿越了時空一樣。」林裕博一邊興奮地在草木本色染坊與同學們合影,一邊驚歎歷史彷彿在烏鎮停留了腳步。
這座始創於宋元年間的染坊保留了傳統的曬布場,一匹匹藍印花布從五六丈高的竹竿上一瀉而下,漫天花團錦簇,穿梭於藍白之間,實在是美不勝收。
■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晝 烏鎮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