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映雪囊螢】誠懇厚道 盡忠職守

2019-01-09

忠,是一種盡心誠意待人處事的美德。今天我們常說某人「盡忠職守」、「忠心」即是這意思。「忠」的概念,古今不盡相同,先秦時期的《左傳.僖公九年》如是說:「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東漢的《說文解字》則解釋為:「敬也。從心,中聲。」第一部以楷書為主體的古代字典《玉篇》,更簡單直接:「直也。」《增韻》解釋為:「內盡其心,而不欺也。」《六書精蘊》的解釋是:「竭誠也。」

上述各家紛繁的定義,大致上都說明「忠」是誠實的表現,指為人誠懇厚道、盡心盡力,盡力做好本分。其精神、內涵便是儒學「仁義」的延伸。「忠」乃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論語.里仁》中,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學而》﹕「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主忠信」,即是君子行事以忠信為主。

漸變臣下要忠君

後來,「忠」的意思又在忠誠無私、忠於他人外,加入忠於國家及君主的含義。《論語.八佾》篇記載︰「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自此以後,「忠」常被用於說明臣下對君主、下級對上司的應有態度。如《出師表》所說的「志慮忠純」、司馬光所說的「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等。

宋代以後,「忠」的含義多專指臣民服從於君主及國家的道德義務。自明朝馮夢龍所撰的《東周列國志》中提及「忠君愛國」一語後,「忠」的定義更趨明確,也言簡意賅地表達當時大眾、士人對「忠」的理解。

千百年來,流傳了許多有關「忠義」、「忠臣」的故事,其中膾炙人口的當數「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義結金蘭,終生不負「忠義」;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草廬後,出山輔佐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後來劉備託孤於白帝城,諸葛亮盡忠輔助後主,以報先帝之恩。「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後世多有讚揚諸葛亮的詩文,所頌者,非其運籌帷幄的用兵治國才能,而是其忠義之心。

南宋的岳飛,其人其事,都可視為「忠」的演繹,岳飛背上刺的「精忠報國」刻骨銘心,他忘身抗金,為國立下赫赫戰功。後來岳飛為奸臣中傷,被君主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雖有不甘,仍堅持忠於國君,不敢違命。雖然後來被奸臣害死,但其風骨和忠義之名卻流芳百世。

此外,宋朝的愛國詩人陸游、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絕唱的文天祥、生於明末,歷朝諡號「忠烈」、「忠靖」、「文忠」、「忠正」的忠臣史可法等,都是家喻戶曉,忠君愛國的人物。

時至今日,帝皇早休,「忠君」已無從談起,現在這「忠」字,各位讀者又認為可如何實踐呢?

■迪尼路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