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上回說到做親子習作,苦了家長。我們讓孩子自己做,更有一次被退回來,說可以再好一點。另一次,我們做了3D模型,媽媽已算有幫孩子做,水平屬標準由小學生親手做的作品;孩子回來說,老師一見,就說︰「可以再美麗一點啊。」
孩子告訴我們的時候,淡淡然的,也沒有要求我們幫他再弄好一點。但我作為父母,聽到真的有點生氣,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藝術家,為何第一句就要這樣說?不可以先鼓勵他,再針對某一些地方,提供改善建議,那不是較正面嗎?
香港的課程固然深奧,但這不是最大的問題。深奧的課程,若配合適當的教學,好好教思維及解題方法,孩子可以慢慢適應。香港教育最難改善的,不是課程,而是對學生的態度,例如對功課的要求只有一個標準,且不正面。
太太回想在外國讀書時,全班做手工、縫紉、木工也有,但老師是無論怎樣,也會先選一些東西讚賞,真的有地方要改進,就放在最後去說。有時候,她覺得現在的外國人上司有時也太過正面,虛偽的情況當然多,顯然是一脈相承的習慣。我們由此看到外國老師習慣了這樣,無論做什麼也是先稱讚。小孩的階段,其實用稱讚是正常的方法,但我們的文化很怕讚壞,很怕驕傲,對七歲以下的孩子,也用對大人的方式處理,難怪他們有壓力。
前陣子,有朋友說音樂老師對他的五歲孩子十分嚴謹,孩子整天也悶悶不樂,而且有發脾氣,媽媽深知是老師要求過高,但只是教孩子要面對,總可以做到的。天呀!他只有五歲,不如換個老師,先快樂玩音樂?父母,要時刻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的孩子好。
磨練不等同責罵。要分清事情輕重,是非黑白不容含糊的地方,當然要清晰說明及引導要求,但功課水平尤其是涉及藝術創意成分的,就絕不可歸入此範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