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映雪囊螢】評論史書體例 通史好過斷代

2019-01-16

《文史通義》是清朝史家章學誠的一本著作,成書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內篇》五卷,《外篇》三卷,書中提出不少前無古人的史學觀念,內容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首先,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評論史書的體例。章學誠推崇通史,認為通史有「六便二長」,這八種優點可對治斷代史的弊病。六便為:「免重複、均類例、便銓配、平是非、去牴牾、詳鄰事」;二長為:「具剪裁與立家法。」他認為通史也有三弊:「無長短、仍原題及忘標目。」不過,章學誠認為三弊出現只因著作不善,史家大可以「史意」及史家功力補救。

評論了斷代史和通史之優劣後,章學誠又比較了紀傳體與編年體的弊端,用紀傳體,同一事件會在不同列傳中出現數次,而用編年體,同一事件則牽涉多年,故他欣賞「紀事本末體」,他認為紀事本末體「體圓用神,真得《尚書》之遺」。但是,他也認為紀傳的優點不可偏廢,認為可融合「紀傳」與「紀事本末體」,輔以圖譜和表,加強表達。

修方志記一地演變

其次,在內容方面,章學誠認為只述帝王將相的事跡,難以全面反映歷史,故提出整理「方志」,即編修一地的歷史演變。章學誠主張方志要立「三書」:即記載大事和著名人物的「通志」、記載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記載重要文獻和詩文的「文徵」。

此外,章學誠提出「六經皆史」的史學觀點。章學誠認為「盈天地間,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因此不論古代經典、州郡方志、金石圖譜、詩歌民謠、官府簿牘及家譜傳狀都可視為史料,而千百年來士人奉之為圭臬的六經也屬史料。

章學誠說:「無經史之別,六藝皆掌之史官,不特《尚書》與《春秋》也。」意思即《尚書》與《春秋》,都富歷史意味;而《禮》、《易》、《樂》都包含典章制度、卜筮和音樂的歷史;而《詩經》由史官載錄,亦屬歷史範疇。「六經皆史」的觀念,讓史家擴充了史料的搜集範圍。

另外,在《文史通義》中,章學誠還提出了史家必備的修養。不少研習歷史的人都聽過劉知幾提及的史家三長,即「史才、史學、史識」,章學誠認為應該在三長之外加上「史德」,「史德」即「著書者之心術」。

章學誠認為史家應客觀地觀察、陳述事物,不能滲入主觀偏見,要做到「善惡褒貶,務求公正」,否則作品只會流為「穢史」及「謗書」。

《文史通義》提出不少嶄新的歷史觀念,奠定章學誠在史學上的地位。章學誠雖一生不順遂,然他的貢獻卻得後世肯定。

錢穆先生論章學誠,便對他提倡的六經皆史、通史優於斷代史、推崇紀事本末體、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等主張十分讚賞。

■迪尼路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