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文物是「記憶和無限時空的載體」。
我十分同意這句話。因任何一件文物,無論是一些古代人物用過的用具器皿、兵器玉石,背後皆盛載着一段故事:或是轟轟烈烈的歷史故事,或是千古誦唱的愛情故事,或是教人感動的倫理故事......真的是數之不盡。
所謂文物,種類包羅萬有,有個別的珠寶玉石、壺盤杯鼎、書畫筆硯......也有以群體出現的,如秦始皇兵馬俑、敦煌石窟、碑林......等,真的各式各樣、各具特色。
我一向認為,提升中文科的水平,是要「文、史、哲」三方面並進,不是單靠篇章文稿就可以的。例如你看着諸葛亮的《出師表》、蘇洵的《六國論》、文天祥的《正氣歌》,很難不分析一下當時的歷史形勢,才能知作者的心情感想。
我曾帶學生參觀湖北博物館,看着仍寒光四射的越王勾踐劍,跟學生們大談春秋爭霸之歷史故事、勾踐臥薪嘗膽的傳奇故事、范蠡西施功成後即隱居於太湖之上煙波深處的愛情故事......聽得學生們津津有味。
就算單論此劍之鑄造技巧、劍面銘文、鋒利劍刃、劍身圖案,涉及的工藝技術也說之不盡呢。
最近,我參觀過一個小型的文物展覽,那是由「昔珍薈舍」與港島某間中學合辦之「昔珍耀中華,福慶傳文化」的文物展,令我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首先,最矚目的,是掛在禮堂正中的兩件清朝龍袍:一是緙絲龍袍,一是納沙龍袍。袍上皆繡以金絲五爪紫綬及從雲圖案,絲質輕巧、手工精細,盡顯九五之尊的帝王氣派。
另有一個《寶譜》善本。乃乾隆皇帝考證了大清歷朝寶璽,依《周易》來推算,大清江山可歷廿五世,因此把交泰殿所藏之國寶,欽定出御寶二十五種,印成《寶譜》一書,以流傳後世。唉!《寶譜》內容雖珍貴,可惜乾隆算錯了。
今次難得看到的,是一道清朝道光皇帝的《聖旨》,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所寫。這令我想起野史上有雍正擅改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來奪位的傳說。滿清聖旨既有此規定,憑此自可推算傳說之真偽了。
展出還有臣子上奏之奏摺、上朝面聖之象牙笏板(明朝),還有兩塊繡在官服上、象徵官階職級的「麒麟補子」和「雲雀補子」(清朝)。
補子是隨官職而變換,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何況,「麒麟補子」屬皇親賜服,現今更成珍貴的文物藏品。
展覽中還包括了由新石器時代,至晚清民國的大量陶器、瓷器和玉器,例如出自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璧、石鉞、陶罐,以及商朝那刻有銘文的青銅矛頭,都反映先民的生活和文化。再看到那些由戰國時代到明、清眾多的陶瓷玉器,更覺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這些文物有日常使用的餐具盛器(如盤、碗、盞、杯、壺、罐、鏡),其中有雅致的青花瓷和瑰麗的彩瓷。也有從六朝到唐宋一些祭器冥器(即祭祀或陪葬用具),和眾多帶有宗教色彩之器皿(如唐三彩陶俑),由此可探討一下當時的社會風氣、信仰與民生,亦可由此而認識到厚葬風俗之盛行。
展品中有價值不菲之佩玉、玉飾和玉製用具,如玉如意、玉壺等,件件均呈現古人的智慧和工藝技術,令人讚歎。而且,亦有含中亞外族色彩之器皿,可由此透視過去社會之人民風俗習慣和「絲路」文明。
自古以來,人類的經濟發展,衍生對貨幣的需要。展品中,有先民使用的骨具、角貝、陶具,有難得一見的戰國時期的蟻鼻錢。又有歷代的古錢幣,也有民國時期的鈔票、救國公債和二次大戰日治時期的軍票,均具研究價值。
我特別注意的,要算清朝的賣田契、捐納契,令我想起清初「土地兼併」與「攤丁入畝」的問題,都是歷史科值得深入探討的題材。
徐展堂博士曾說過:「古董就是歷史,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所謂鑑古知今,真的得益不少。」 學生就由欣賞文物開始,達至保護文物和把偉大的中華藝術文化傳承下去。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星期三見報